您的位置: 首页 >> 李白与巴蜀

杂记

发布时间:2017年4月13日 16:39      点击量:164

杂记

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

·沙门智聪

近乃疆里,秀境偏多。武城西北1,奇纵不一。且太白旧山2,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3□松□□□门迹。□题之千年□厥韵,其上有□阶。侍御东岩不远4,览景堪愿□,系窦真人□□□□5□幽可访。晴郊送目,郡城之飞阁连云6;秋夕凭栏,县井之城楼入画7。卜胜游则林泉爽垲8,赏佳艺则川岳□齐。下瞰潮五色之波澜,绕涧旁兮平隰。两歧之稼穑盈畴,陟崔嵬□□□□□难过于百会9。遇莽苍而地连兽目10,名兰雅而载于《陆经》11。往来多好鸟珍禽,下生台兮略无悚惕12。春夏足仙苞□□,临高槛兮适时路。春挂薜萝之老桧参天,泻瀑布之寒泓浴日。□兹□□,□乃唐而兴建,鱼鼓喧阗;迄我宋而葺修,钟梵訇响。仅五百载星宿列张,历七八代焚点住持。古碑藓剥于是文,鸡根雉草13;后辈同探于往事,孰资为堂。浮传虑涉其枝辞14,约理□□□□□。

昔贞观中15,始祖法师云16,不知姓氏,号长眉僧,骇智识以孤高,必资之加之品基。卜基创此宅、此乔林,跨谷凭危,界成梵苑17。振撰当时之德望,为护法之宗师。腾芳于像末18,千龄垂范,于本□□□□□岁之后。

唐第七主玄宗朝19,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20,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21。吟风之处,尔时星光灿烂,岂无人识诸?仙客混尘世,无由则别。以至开元末22,白奉诏金銮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厥初,有题是寺诗云: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丁丑中内翰太原公禹□尝有《谪仙序》曰23

观谪仙之容,态秀姿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谪仙之奇,才俊气清,泠泠碧江,下寝秋石。□其翰林文集,率另□□□□□篇题异,今体盛行于世,此不复书。24

中和三年癸卯25,僖皇在蜀26。邑人何宗敏诣阙进状,称当寺有观音泉,江流不断,迦叶盖足以长存27。圣灯夜观,以堪□□□□□而可畏。萧洒宛成于界道28,清幽迥隔于嚣纷29。曾致清儒,审二高士嗣续香灯。抑欲选名行十七员表和迤趋30,虽彰寺号未稽,谨呼伏□□□□宸熙□后民生。果颁御旨,允副夙望□,□□□□奉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山东十五里路,隈花镇院,目新兴事,扩一时敕题报国。作兹峰之颊辅31,充下院之股肱32。既而天子狩于蜀都,有随驾法师觉辉,大德即僧录,浮光之门第。真门□□□□□孙预内设殿,讲论长才。愿□万乘雨花大匠,愿迁象驭不弃旧游。寻访烟岚,检校功德,愧回凤阙33。简在□□帝心,曾进状以朝天,悉应试而益善,过此以往来之□□□□□,郭头陀樊师失其名字,谅系彼名行僧十七人之数乎?

良以岁律悬深34,圭晷□邈莫得35,详而述之。建隆初36,乃祖曰澄遂者,瑰琦状□勇锐37,情曰双流为桑梓非遥38。胄族既琅琊39,不□□□□□三祀,蝉蜕而去40,门人法号广辞。郡止兰陵41,扶像运之法骖42,荷空王之天使43。中兴□宛,类斡昙宗44。是时有石马名家45,晋阳茂族46,东补巡检47,景产嵩□。仰高风□□□□,乃裹□□□□□,捐万贯之青金,同建五间之新殿。红梁辉奂48,俟月窟于九霄49;藻□鲜□,射星光于午夜。大宋乾德六年戊辰十二月三日立50。讫塑释迦大像,放光庆喜香花二菩萨,及壁绘十七人之画相共一堂。感神璀璨,疑净土以移来;金壁玲珑,讶海宫而涌出。公咸平五稔示疾归真51,剃三弟子长曰□□□□□,次日弘□不忍而丧。季白附惟绍清之美躅,□主事□□□□□。天圣五年丁卯起门楼五间52、厨房三间,迨庆历年辛巳告成53。度三元小师徒伦德、俊德主其寺务,即次小师俊德干辖住持,恭勤整葺。星传晦朔54,雪入眉豪,不知老之将至。于庆历甲申□□□□□终55,即伦德继踵56。近二年,又付智聪,颇周一载。尔后俊德公发奋,鲜克有终57,贻伊戚以潜征58,适他邦而不返,众议佥以智明承资知堂59。幽志焚于迢迢,粗历于岁寒,亶亶聿彰于劳绩。自□□□□□治平甲辰60,一纪将半61,艰险备尝。

入己巳春62,丙丁列周而复始63,无党无偏64。前寺主俊德公有四门人,即智聪、智明、智满、智海。此四昆仲,聪公居长者,总持为道业。以般若印身心65,韬椟□□66□□□之行;被褐怀玉67,见老成之功。景佑丙子68,起观音堂七间,塑观音像持手捧花。两菩萨颙昂梵相69,晶耀金容。銮妆妙禅于宝陀,瞻礼不离于堪忍。皇佑庚寅重建大殿70,再深功,瓦叠□□□□□于之栋。张凤翅,榻于莲台71。小师普周,禅优焚修。宛口勤恪,□殿宇诸不具陈。

戊申熙宁改元72,渐及纵心之岁73。文铸蒲劳一架74,创立璇琰一厅75,俾古迹而今而后。若拔茅□□□□□诸堂76,我法中乃子乃孙,辞因心之考77,无忝尔所生78。功不废捐,物有良□□。智海公旧置四大部景一藏79,今添盘龙龛一座80。纪纲吾道,羽翼法门。夙传江龙之宗,自得终南之趣。夫□□□□□窃佯于此,远亭台遥处其中。雅好福圣公万寿,添膏遐想于南泉。殿塔立德,居其上端,的□□□□贤圣徒千秋。况乎受佛荫庥,适足履清凉田地。檀那共四事81,赐僧行止82。游心参解照门庭,妙用拔九族。诗□□□□□,聿修厥德83,其斯之谓欤?

当寺名胜锦府84,誉播神京85。贤良赐放于虚渺,朝野屡资于谭柄86。长郊澹澹87,听孤猿彻暝之吟;峭壁峨峨88,玩余霞散成之绮。异哉,从根及地,姤终强载于厥□□□□□前后89,弗遗于历世,此皆智聪大德欲永其久不昧于祖宗焉,智原文椠五色、语类七襄耶90!抉鄙怀以寒来命云尔。时熙宁元祀龙集戊申十月十日立91,谨记。

当寺法春,师叔德伦,寺主沙门智明,师弟智福,藏主日海,住房比丘求普因,师侄重行智浦、智流、智元、元静、远进、元正。

敕赐香林院修造苾茁允元书,王雅、王刊字,车勾当修造。

住持沙门智聪。

【题解】

录自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北宋碑刻《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此碑刻制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268年),原存匡山大明寺遗址,1982年移至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碑高2.16米,宽0.91米,厚0.22米,碑帽高0.77米。碑文29行,每行72字,楷书。1983年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工作组鉴定为一级文物。因年深日久,文字风蚀严重,此碑文系根据较早的拓片整理,凡文字无法辨认处以□代替。文中所引录太白《别匡山》诗,颈联对句末二字和尾联出句首三字已风蚀,此据同治版《彰明县志》和光绪版《江油县志》所收该诗补入,其余因风蚀缺失的字均未补。

由于碑文古奥且缺字太多,实在难以卒读,但大致还是能看明白碑文所记为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883年)幸蜀时敕建匡山大明寺的经过,以及此后直至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268年)寺庙的建设发展、住持更替交接等情况,对中和大明寺的盛况以及李白曾隐居读书的匡山的景物描写,多有传神之笔,我们还能完整地读到诸如“晴郊送目,郡城之飞阁连云;秋夕凭栏,县井之城楼入画”、“遇莽苍而地连兽目,名兰雅而载于《陆经》”、“感神璀璨,疑净土以移来;金壁玲珑,讶海宫而涌出”、“长郊澹澹,听孤猿彻暝之吟;峭壁峨峨,玩余霞散成之绮”一类的美句。尤其有价值的,是记载李白读书于匡山的一段文字保存得比较完好:“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吟风之处,尔时星光灿烂,岂无人识诸?仙客混尘世,无由则别。以至开元末,白奉诏金銮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厥初,有题是寺诗云……”

【注释】

1武城,谓江、彰两县为礼乐教化之邦。就当时的江油、彰明县城而论,大匡山均在其西北方。武城,典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宋金朋说《赋归吟》:“松菊存陶径,弦歌绝武城。”

2太白旧山,即太白读书之大匡山,又名大康山、戴天山、盖天山。

3大明古寺,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幸蜀敕建于大匡山的佛寺。

4侍御,侍奉君王。《书·命》:“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史记·乐毅列传》:“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5窦真人,雍正版《江油县志卷下·杂记》:“唐窦子明为彰明县主簿,弃官隐山修道。

6郡城,当指江油郡城,北宋时治地在今平武县南坝镇。

7县井,指彰明县城之街貌市井。

8爽垲,清明爽躁之地。《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杜预注:“爽,明;垲,燥。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虽河北之爽垲,犹橘柚之不迁。

9陟,登高。  崔嵬,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毛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唐孙鲂《湖上望庐山》:“辍棹南湖首重,笑青吟翠向崔嵬。

10莽苍,指迷茫的郊野或原野。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然起于莽苍之中。宋司马光《和邵尧夫秋霁登石阁》:“目穷莽苍纤毫尽,身得逍遥万象闲。”  兽目,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方舆纪要》云:‘山下有白汇龙潭,上下凡三潭。其水常流,产茶名兽目茶。’考白汇龙潭,皆在匡山之麓。明叶松《游天仓山记》:‘至白汇溪,西徇兽目而上者,即此。’其地在县西三十里,今名赵家沟。府志云:‘在彰明县北五里。’与白龙汇潭皆不合,似当援《方舆纪要》与叶松之记为是。

11兰雅,茶名。  《陆经》,唐茶圣陆羽所著之《茶经》,别称《陆经》。

12悚惕,恐惧、惶恐。汉焦赣《易林·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仞,临之者感悚惕焉。

13鸡根,植物名,即远志科远志属植物鸡根远志,可以根皮入中草药。  雉草,像雉(野鸡)一样蛰伏于草中。

14枝辞,亦作枝词、支词,无关要旨或浮华不实的言辞。《易•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孔颖达疏:“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枝也。”后因以枝辞谓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枝辞攒映,若参昴。唐李商隐《为濮阳公檄刘稹文》:“前以肺肝,布诸简素,仰承命,犹奉枝词。

15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公元627-649年。

16法师云,即法云禅师。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二十三·外纪志》:“唐法云禅师,号长眉僧,于匡山中和寺开创经堂,道行远播。”

17梵苑,寺院之别名,又净行者之住处亦名梵苑。

18像末,佛家所谓像法与末法,前者仍是模仿佛法(正法)时代,后者则违背佛法、为佛法衰落的时代。

19唐第七主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

20止,止于、至、到。

21平,平地。《诗·小雅·黍苗》:“原隰既平。”

22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公元712-741年。

23丁丑,公元977年。  内翰,唐宋称翰林为内翰。唐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原注:“员外与杨老丞翰林同年,恩义最。”  太原公禹□,当为王禹954-1001),字元之,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北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诗人、散文家。  《谪仙序》,当为《李太白真赞》。

24《李太白真赞》中此段文字当为:观乎谪仙之形,态秀姿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谪仙之格,骨寒气直。泠泠碧江,下浸秋石。仙眸半瞑,醉魄初爽。海底骊龙,眠涛枕浪。仙袂狂,霓裳任斜。松巅皓鹤,宿月栖霞。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真所谓神仙中人、风尘外物者也......

25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

26僖皇,唐僖宗李儇。

27迦叶,释迦弟子以迦叶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迦叶者为摩诃迦叶波,因年高德劭又称为大迦叶,系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的召集人兼首座。中国禅宗又称之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28界道,划为一道疆界。《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李善注:“谓为道疆界也。”

29嚣纷,喧嚣纷扰。南朝梁朱异《还东田宅赠朋离》:“曰余今卜筑,兼以隔嚣纷。”

30名行,名声与品行。汉王粲《酒赋》:“贼功业而败事,毁名行以取诬。”北魏杨《洛阳伽蓝记·冲觉寺》:“,亲王之中最有名行。”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况立名行,人士誉之。”

31颊辅,口两旁的肌肉,亦指面颊。《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晋杜预注:“辅,颊辅。”宋黄庭坚《次韵时进叔二十六韵》:“大儿胜衣冠,小儿丰颊辅。”此取其喻意。

32下院,僧寺的分院。  股肱,大腿和胳膊。《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孔传:“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汉刘向《说苑·君道》:“楚国 之有不也,由身之有匈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此亦取其喻意。

33凤阙,汉代宫阙名,后泛指皇宫、朝廷。《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凤,高二十丈。司马贞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圜,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也。”晋王嘉《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望崔嵬。唐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铁骑龙城。

34岁律,岁时、节令。晋陆机《为周夫人赠车骑》诗:“昔者与君别,岁律薄将暮。”唐白居易《送毛仙翁》:“貌随岁律换,神逐光阴迁。”

35圭,古代测日影的器具。  晷,音guǐ日影。

36建隆,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0-963年。

37瑰琦,亦作琦,瑰丽奇异。晋皇甫谧《〈三都赋〉序》:盛称其本土险阻琦,可以偏王。宋周《清波杂志》卷六:“东坡荐黄自代之词,瑰琦之文,妙当世。

38今江油市城区西偏古称罗汉坝,亦称双流村。

39遥胄,后世子孙。明吴承恩《述寿赋》:“衍庆于遥胄,启华腴于世传。

40蝉蜕,喻脱胎换骨,多指修道成真或羽化仙去。晋左思《吴都赋》:“桂父练形而易色,赤须蝉蜕而附丽。”唐吕岩《七言》:“曾于锦水为蝉蜕,又向蓬莱别姓名。”

41兰陵,古代名邑,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

42像运,像法之时运。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论》:“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堑遗法,使夫慕道来仪,遐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43空王,佛的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旧唐书·刘瞻传》:“伏望陛下尽释囚,易怒为喜,虔奉空王之教,以资爱主之灵。”宋陈师道《和郑户部宝集丈室》之二:“贵有空王章,贫无置锥地。”

44斡,古同管,主管、掌管。  昙宗,佛教学派,亦称毗昙学派。毗昙是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的略称,阿毗昙是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译,意译是高等法,亦即对世间客观存在的深层分析。其学者称毗昙师(阿毗达磨师)。又,宋代僧人名。据《高僧传》卷十三:“释昙宗,姓虢,秣陵人(今江苏省江宁县),出家止灵味寺。少而好学,博通众典。唱说之功独步当世,辩口适时应变无尽。”

45石马名家,古时于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多列石马,此谓贵族名门出生。

46晋阳,今山西太原。

47补,任命填补官吏空缺,或依照某种规定任命职务。  巡检,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

48奂,同焕。辉焕,灿烂、鲜明。南朝陈徐陵《齐国宋司徒寺碑》:“朱楼寳墖,辉焕争华。唐康骈《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时观者如堵,咸觉烟霏鹤唳,景物辉焕。”

49俟,待、等待。  月窟,传说月的归宿处。《汉武帝内传》:“仰上升庭,下游月窟阿。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宋邵雍《秋怀》诗之三二:“脱衣扶桑,引手探月窟。

50乾德,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乾德六年戊辰,公元968年。

51咸平五稔(rěn),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咸平,北宋真宗赵恒年号。  示疾归真,因病圆寂。

52天圣五年丁卯,公元1027年。天圣,北宋仁宗赵祯年号。

53迨,至、到。  庆历年辛巳,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庆历亦为宋仁宗赵祯年号。

54晦朔,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后汉书·律历志下》:“晦朔合离,斗建移辰,谓之晋郭璞《游仙诗》之七:“晦朔如循环,月盈已见魄。”

55庆历甲申,公元1044年。

56继踵,接踵、前后相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及二人秦,继踵取卿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唐胡曾《咏史诗·五湖》:“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

57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凡事无不有开头,但很少能有始有终。

58贻伊戚,语出《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自诒伊戚,即自寻忧愁、自找烦恼。  潜征,偷偷溜走之意。

59佥,都、全。  

60治平甲辰,公元1064年。治平,北宋英宗赵曙年号。

61一纪,十二年为一纪。

62己巳,北宋哲宗赵煦元四年,公元1089年。

63丙丁,代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64无党无偏,处事公正、毫无偏向。

65般若,佛教用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为智慧。佛教谓如实理解一切事物之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刘孝标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

66疑为“韬椟藏珠”四字。

67被褐怀玉,语出《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比喻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

68丙子,公元1036年。景北宋北宋仁宗赵祯年号。

69昂,亦作颙卬,肃敬轩昂,形容气度不凡。唐独孤及《绛州闻喜县崇庆乡太平里裴稹年若干行状》:“公天姿英拔,德宇宏旷,昂公器,磊高节。 宋司马光《上殿札子》之一:颙卬渊默,以严重自居。  梵相,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也泛指佛像。《全唐诗》卷八五一载吴越 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四:“罗汉攀枝呈梵相,僧倚树现真形。元柳贯《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

70庚寅,公元1050年。皇北宋北宋仁宗赵祯年号。

71榻,樆木之榻。lí,山梨。

72戊申熙宁,公元1068年。熙宁,北宋神宗赵顼年号。  改元,帝王即位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此指宋神宗赵顼即位改变年号。

73纵心,纵任心意。汉张衡《归田赋》:“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晋陶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二:“当年有几,纵心何疑。”《百喻经·驼瓮俱失喻》:“既犯禁已,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

74蒲劳,传说中像龙但比龙小的一种神兽,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便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将其形象铸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宏亮。这里代指钟。

75璇琰,美玉。

76拔茅,即拔茅连茹,省作拔茅或拔茹。茅,即白茅。拔起茅草,根相牵连,比喻递相推荐引进。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拔茅之义圮,而负乘之兴。宋王禹《留别仲咸》之一:“头白忽抛攀桂伴,道消休话拔茅心。”明李贽《续藏书逊国名臣文学博士方公》:“拔茅连茹,随汇并进。”

77因心,谓亲善仁爱之心。《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毛传:“因,亲也。”陈奂传疏:“因训亲,亲心即仁心。”《旧唐书孝友传序》:“善于兄弟,必能因心广济。”宋岳珂《南陵疏文》:“因心荐严,虽前无此比,亦不失臣子尽诚之谊。

78无忝,不玷辱、不羞愧。《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乃旧服,无忝祖考。孔传:“无辱累祖考之道。”《汉书韦玄成传》:“于戏后人,惟肃惟栗。无忝显祖,以蕃汉室。”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尔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无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

79四大部景,四大部洲图。佛教谓全世界由在须弥山周围海上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儋部洲、北俱芦洲构成,称为四洲或四大部洲。

80盘龙龛,镶嵌有盘龙的供奉佛像的石室或小阁。

81檀那,梵语音译,施主。《剪灯馀话·武平灵怪灵》:“檀那一去寺久荒,清宵赋咏来诸郎。”清黄遵宪《樱花歌》:“张胡蝶衣哆,此呼奥姑彼檀那。钱仲联注:“《翻译名义集》:‘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底留那也。’《日本国志·学术志》注:‘称男子为檀那,则用梵语也。’  四事,佛教所谓四事有三解:1.修行僧人日常所需四物:饮食、衣服、卧具、汤药。2.说法四事:示,开示法要;教,教场;利,利益;喜,赞叹欢喜。3.佛教徒追忆纪念释迦的四个日子:诞生时、正觉时、初转法轮时、入灭时。

82行止,行步止息,即动与定。

83聿修厥德,语出《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谓不要只是追念先祖的德行,应该自己不断地修持德行来继续先祖的德行。

84锦府,指成都。

85神京,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86谭柄,古人清谈时所执的拂尘,又指谈话的资料。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训讲《周易》,颇叶上意,时方盛夏,遂取犀如意赐训,上曰:‘与卿为谭柄。’”清王韬《瓮牖馀谈·神怪》:“天下神怪之事,皆作如是观耳,偶此以作谭柄。

87澹澹,恬静、广漠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渊。”王逸注:“澹澹,不动貌也。”唐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88峨峨,山体高大陡峭。《文选·〈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吕向注:“峨峨,高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唐韦应物 《拟古诗》之三:峩峩高山,浼浼青川流。

89,好、善。

90文椠五色、语类七襄,文稿焕发五色光彩、措辞经过反复推敲。椠,古代以木削成用作书写的版片。七襄,谓反复推敲。

91熙宁,北宋神宗赵顼年号。  元祀,元年。《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陆德明释文:“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逸周书·柔武》:“维王元祀一月,既生魄。”  龙集,犹言岁次。龙,指岁星。集,次于。汉 王莽《铜权铭》:“岁在太梁,龙集戊辰。”唐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今龙集戊申,将返葬故国。”  熙宁元年岁次戊申为公元1268年。

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

·佚  

彰明县之西北数十里,群山巍然,孤峰秀拔,盖不减岷峨气象1。意其英灵秀行,□气盘郁于此2,而东岩也。乃考之图经,详之地志,文曰匡山,而唐谪仙之祠堂在焉。其然乎?其不然乎?杜甫所谓“匡山读书处”岂其是耶3?或曰谪仙实李唐宗室,尝以获罪徙西域,后遁还客于巴西4,岂因客游而遂寓迹于此也?初,观绵州刺史高祝记之于前5,县令杨遂记之于后6。崔令钦之文泛论其出处大概7,杨天惠作石刻于县廨之西厅8,盖必得其详矣。

今县北有其彰明邑小吏,其成立时,始从学于潼江9,而观礼于赵蕤10,逆旅于成都,而见知于苏颋11。清篇雅咏,备载本末。至于陇西之故,在彰明之旧第,其迹显然,历历可考。则匡山遗迹,虽信之可也。山旧有读书台,其侧有僧寺,曰大明寺,名存实亡,废久不治。

宣和己亥之仲秋12,缘职事再拜祠下13。仰视英规14,则像湮不存;旁观□□户,则穰绿不备焉15。椿茂秋泯,如狐狸聚游,可幝钱一日固奉16。寺僧祖其□□,命工鸠作屋四十椽17。前□敞轩楹,中设□绘像,文彩□□,英灵似在。美哉佳哉!

吾乡盛事,庶几不泯也18。乡进士鲜于□实始终其事19,欲来□参考,姑摭前人之论而遗秀20。虽然,白也以天才绝人,而飘逸不秀21,莫所适从。然或谓其地出于山东之任城22,或以其系出于陇西之成纪23,或以其居之广汉24,或以其隐于岷山,而张佑作《梦太白歌》25,乃曰:

我梦李峨眉,梦寻寻不得。

辞夕何□浪,□纷纷籍籍。

互有异论,实未暇究其详。时宣和五年癸卯岁十月初一日26□□□□宣授郎知县27

【题解】

录自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北宋碑刻《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此碑刻制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原存匡山太白祠遗址,1982年移至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碑高1.57米,宽0.79米,厚0.17米。碑文17行,每行29字,楷书,因风蚀部分字迹模糊。碑额有“谪仙祠堂记”五个横刻字。背阴刻有太白《别匡山》诗,其下有“观太白辞匡山时咏此,其感赋何为哉?今但有空山故迹,令人想叹,僧道寂将结亭大桧下,刻诗于石”一段说明文字,署款为“遂宁杨世方为之书,简池刘伯熊跋。宋淳熙癸卯孟夏。”1983年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工作组鉴定为二级文物。

观此碑文,知匡山太白祠亦为皇帝所敕建。但敕建于何时,是唐还是宋的皇帝所敕建,文中未言及。而文中所提到的“绵州刺史高祝记”、“崔令钦之文”以及杨天惠“于县廨之西厅”所作之“石刻”,均已失传,故不得而知。但从“考之图经,详之地志,文曰匡山,而唐谪仙之祠堂在焉”诸语可知,作者作此碑文时早已有了大匡山的李太白祠堂。文中除记了“寺僧祖其□□,命工鸠作屋四十椽。前□敞轩楹,中设□绘像,文彩□□,英灵似在”,为“乡进士鲜于□实始终其事”外,余皆如作者自己所言,“姑摭前人之论而遗秀”,且“互有异论,实未暇究其详”。加之文理欠佳,又缺字不少,读来颇感艰涩费力。

【注释】

1岷峨,岷山、峨眉山,皆四川境内主要山脉。

2盘郁,盘绕郁结。

3杜甫《不见》:“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4巴西,巴西郡。唐代李白故里昌隆县(即后来的昌明县、彰明县,今属四川省江油市)隶巴西郡。

5《元丰九域志》:“绵州有李太白碑,唐梓州刺史于邵文,及绵州刺史高祝记。”碑已不存。

6疑为杨遂《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见本书“碑铭”部分。

7崔令钦,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开元时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生卒年、生平事迹及这里提到的“文”均不详。

8杨天惠1048-1118,字佑父,号文伯,北宋县(今四川三台县)人。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历任彭山县丞、邛州教授。元符二年任彰明县令,有政声。徽宗时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朋党”,于崇宁三年(1104年)被免职,闲居郫县而终。著有《彰明逸事》(已佚)、《彰明附子记》。这里提到的所作石刻已不存。

9潼江,又名梓江、梓潼水、五妇水、弛水、阴平河等,为涪江主要支流,属长江水系。发源于江油市境龙门山地,南流经梓潼、盐亭两县,至射洪县龙宝乡境西注入涪江,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5220平方公里。

10赵蕤(ruǐ),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而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均辞而不就。李白曾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其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名《反经》,成书于开元四年(716),共九卷六十四篇。

11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弱冠举进土,为左台监察御史。神龙中(706年)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开元中(713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后出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按察节度剑南诸州。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12宣和己亥,公元1119年。宣和,宋徽宗赵佶(jí)年号。

13缘职事,因公事。

14英规,优良的法则。南朝梁江淹《为萧让九锡第二表》:“伏愿陛下远牵雄范,近览英规,凭霞停,临风恩。

15穰绿,绿阴茂盛状。

16幝,《说文》:“车弊貌。”《诗·小雅》:“檀车幝幝”“”一词查无出处,疑有误。

17工鸠,即鸠工,聚集工匠。

18庶几,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式食庶几。袁梅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19鲜于□,人名,具体情况不详。

20遗秀,本意为残存的花草。晋陶潜《咏贫士》之二:“南圃无遗秀,柘条盈北园。”唐孟郊《哀孟云卿嵩阳荒居》诗:“草恐伤蕙,摄衣自理锄。残芳亦可饵,遗秀谁忍除。”这里指“前人之论”。

21不秀,这里的意识是遭遇不幸,不为世所用,不为世所容。

22任城,今山东济宁市。

23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24广汉,今四川江油市。

25,张(约785-849),又作张祜,字承吉,唐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晚唐著名诗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著有《张处士诗集》。

26时宣和五年癸卯岁,公元1123年。

27宣授郎,疑为宣德郎之误。宣德郎为阶官名称,正七品下阶。

李太白碑阴记

·苏  

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1,此岂济世之人哉?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2,不亦过乎?曰:士固有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者,然不可以此料天下士——士以气为主。

方高力士用事3,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夏侯湛赞东方生云4“开济明豁5,包含弘大6。陵轹卿相7,嘲哂豪杰。笼罩靡前8,跆籍贵势9。出不休显10,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僚友11,视俦列如草芥12。雄节迈伦13,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14”吾于太白亦云。

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15,是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16,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辩。

【题解】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乌台诗案”下御史狱,遭贬。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文章从李白失节于永王”的偏见引入,以“士以气为主”立论,援引夏侯湛赞东方朔语且抒写自己的辨析,盛赞李白气盖天下”、“ 高气盖世”,从而得出“太白之从永王,当由迫胁”的结论,表达了作者对李白从事件的看法。

【注释】

1永王璘,即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八子。

2毕文简公,即毕士安(938-1005),又名士元,字仁叟、舜举,谥文简。北宋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人。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2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景泰二年(1005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王佐,辅佐王者成就帝业的人才。《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 吕亡以加,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怀其王佐之器,抱其邈世之材。”

3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唐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人,著名宦官。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极受武则天赏识。后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肃宗时被弹劾流放至巫州,玄宗驾崩被赦,终年73岁,遵先皇遗诏陪葬泰陵。  用事,执政、当权。《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

4夏侯湛 (243?-291?),字孝若,西晋谯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文学家。少为太尉掾,晋武帝泰始时拜郎中,后为中书侍郎、南阳相,惠帝时为散骑常侍,元康初病逝。与潘岳友善,二人均神逸貌美,时人称为“连璧”。《隋书经籍志》载《夏侯湛集》十卷,今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夏侯常侍集》  东方生,指东方朔。下引赞东方生”语出自《文选》所载《东方朔画赞》。

5开济,形容情操志趣通向美好。  明豁,聪明豁达。

6弘大,广大、宽大、巨大。《诗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玄笺:“弘,广也。”《韩非子扬权》:“夫道者,弘大而无形。”

7陵轹(lì),凌驾、超越。《梁书·文学传上·锺嵘》:“元嘉初,有谢灵运,才高辞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潘左。

8笼罩,覆盖、统摄,且含有超越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则笼罩《雅》《颂》。”《陈书·徐陵传论》:“徐孝穆挺五行之秀,天地之灵,聪明特达,笼罩今古。唐康骈《剧谈录·含元殿》:“君臣和叶,四表靖。文物之盛,笼罩姬汉。

9跆籍,亦作跆藉,凌越、轻慢。张铣注《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跆籍,犹残暴也。言不畏贵势之士也。”  贵势,尊贵者的威势。

10出,外露。  休显,荣耀、显赫。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作帅南荆,厥闻休显,武志既扬,文教亦熙。”

11万乘,指帝王。《汉书·蒯通传》:“随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卿相之位。唐贾岛《上宁邢司徒》:“马走千蹄朝万乘,地分三郡拥双旌。”  僚友,同官的人。《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郑玄注:“僚友,官同者。执友,志同者。”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

12俦列,同列,意同上僚友。  草芥,亦作草介,草和芥,常用以比喻轻贱。《孟子·离娄上》:“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旧唐书·良吏传下·倪若水》:“草芥贱命,常欲杀身以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

13雄节,高尚的节操。  迈伦,超过一般人。晋葛洪《抱朴子·擢才》:“迈伦之才,非明主不能用也。”宋许《彦周诗话》:“东坡《海南诗》, 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14游方之外者,遨游于世俗之外。

15狂肆,狂妄恣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白之从永王当由迫胁,不然,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  寝陋,本指容貌丑陋,这里当就人格、气质而言。

16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唐代著名军事家。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于河北击败史思明后联盟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他以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八十四岁高龄始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万县西太白祠堂记1

·曹学佺

县西有太白岩2,在西山,即绝尘龛也3 王象之《舆地碑目》云,“绝尘龛”三字4,在西山上石壁,字画瘦劲,类晋宋间物,唐人题咏甚多。相传李太白读书于此,有“大醉西岩一局棋”之语。

太白,蜀人也。其诗之见于蜀者,若成都散花楼、汉嘉峨眉山、《白帝城》、《蜀道难》等篇,在集中可考。而《纪事》称其为彰明小吏时5,令属辞不偶,辄为接之,令逊其佳,以此见妒,则东蜀杨天惠所载也6。予得诸碑刻,有题江油主薄厅(为米芾书)及象耳山留题云7“夜来醉卧月下,花影零乱,满人衣袖,恍如濯魄于冰壶也。”此真天仙语,本集皆不载。而涪陵有渡曰李渡8,以太白曾渡此,即妇人稚子能知之矣。独万县西山者不甚著闻,至为天仙桥以别之,而过者未尝问也。予诗落句云:“一自金陵问消息9,无人指向万州看。”盖甚致慨然。黄鲁直《勒风院记》谓“西山之胜10,东望巫峡,西尽cún(左“存”右“阝”)鄢11,不敢与之争抗”。鲁直在蜀久,斯言不诬。

予谓太白读书此岩中,宜有太白祠,而万令方君,好古乐善,予门人典客陆升彤等12,唯唯叶力13,遂书原委于道士常明,且系以词曰:   

太白先生,金行之精14。陇西帝裔,产于昌明15。起家小吏,不习逢迎16。牵牛堂下,谐谑随声17。逢彼之怒,离乡遂轻18。扁舟下峡,出白帝城。顾瞻西山19,峛崺峥嵘20。挺然拔出,巧类削成。青开练石21,翠点秋屏。绝尘龛上,夫非世情。栖泊厥迹22,读书著名。何时非醉,而忍独醒。何事非局,遑问变更。事在有无,语类不经23。人心爱之,夸诩为真24。树若曾倚,其色敷荣25。泉若曾酌,其声清泠。何以祠之,厂weì(“厂”内一个“”字)上平26。裁虹为栋,架壑作楹。峡江苍苍27,白云自横。飞鸟时过,嘤彼其鸣28。薄言访之29,而怀友生30。怅然不见,涕泪沾巾。聿观兹役31,堂构以新。怀贤述古,二美则并。江山胜豁32,文明道亨33。千秋之后,令名不湮!

【题解】

转录自《李太白全集》卷之三十六。作者曹学1574-1647),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万历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天启间官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削职。唐王即位闽中,授礼部尚书,清兵入闽后自缢于山中。著有《石仓诗文集》、《蜀中名胜记》、《易经通论》、《舆地名胜志》、《春秋阐义》等,并选辑自上古至明代的诗歌为《石仓十二代诗选》。

此文记万县西太白岩的历史及太白有关事迹、遗迹,也记了兴建太白祠的原委。文中记存了太白集中不载的“夜来醉卧月下,花影零乱,满人衣袖,恍如濯魄于冰壶也”的象耳山留题,赞之为“真天仙语”,同时还表达了作者“事在有无,语类不经。人心爱之,夸诩为真。树若曾倚,其色敷荣。泉若曾酌,其声清泠”这样一种观点。不过,据著名巴蜀女诗人薛涛《西岩》诗中“凭栏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之句,可知李白确曾到过万县西岩。

【注释】

1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

2太白岩,旧称西岩,位于万州城区西南郊,传说李白曾读书于此,始有太白岩之称,今建为太白公园。

3绝尘龛,相传建于晋武帝时期(265-290年),倚岩建龛之基穴及“绝尘龛”三字至今犹存。

4王象之,字仪父,南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庆元元年(1195年)进士,曾官长宁军文学、分宁县知县。著有《舆地纪胜》、《舆地碑目》等著作。

5《纪事》,即《唐诗纪事》。此处所引当出自北宋杨天惠《彰明逸事》,因该书已佚,现在所能见到的一些片段文字均系转引自《唐诗纪事》。其原文为:“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辄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 飘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 弃去。

6杨天惠1048-1118,字佑父,号文伯,北宋县(今四川三台县)人。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历任彭山县丞、邛州教授。元符二年任彰明县令,有政声。徽宗时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朋党”,于崇宁三年(1104年)被免职,闲居郫县而终。著有《彰明逸事》(已佚)、《彰明附子记》等。

7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七·古迹志》:“米元章碑在城隍庙,宋米芾书李白《题江油尉厅》诗。”此诗江油、彰明两县县志收入艺文志题目都作“题江油尉厅”,王琦《李太白集注》收录此诗作“赠江油尉”,此处“题江油主薄厅”误。  象耳山,在四川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处,山形耸秀,连峰接岭,直南至蟆颐山下。

8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

9金陵,今南京市。

10黄鲁直,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等。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后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编管任所。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著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等。

11 cún(左“存”右“阝”)鄢,cún(左“存”右“阝”)音cúncún(左“存”右“阝”) 鄢,本为存鄢,古县名,在今四川宜宾市境内。

12门人,弟子。《礼记·檀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郑玄注:“门人,弟子也。”《坛经·付嘱品》:“师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典客,官职名,从七品下,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13唯唯,恭敬的应答声,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新唐书·牛仙客传》:“为相谨身无它,与时沉浮,唯唯恭愿。”  叶力,协力、合力。唐白居易《〈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师与徐州节度使王侍中有缘,遂合愿叶力再造寺宇。”《新五代史·朱友文传》:“朕艰难创业,三十年。于人上,忽焉六载,中外叶力,期于小康。

14金行,古代五行学说中的“金”这一行,这里指金星。

15昌明,即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1718参见注5《唐诗纪事》所引北宋杨天惠《彰明逸事》文字。

19西山,即万县、今重庆市太白岩。

20峛崺,山势逦迤、连绵不断。汉扬雄《法言·吾子》:“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明王慎中《登金山口绝顶》诗:“瞻峛崺,陟涧数回缅。  峥嵘,山势高峻突兀。《文选·班固〈西京赋〉》:“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崷崪,金石峥李善注引郭璞《方言注》:“峥,高峻也。

21练石,《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杨令患背肿,嗣明以练石涂之便差。作练石法:以粗黄色石鹅鸭卵大,猛火烧令赤,内淳醋中,自屑,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曝干,。和醋以涂肿上,无不愈。”这里用以形容山上的岩石。

22厥,其。

23不经,不见于经典,没有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赞》:“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 颛顼之事未可明也。”颜师古注:“非经典所”《魏书·礼志四》:“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令加考决。”

24夸诩,夸耀。《文选·扬雄〈羽猎赋〉》:“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音zhì,禁(音所营,尚泰奢丽夸,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刘良注:“谓苑圃宫观尚奢丽夸人也。”

25敷荣,开花。三国魏嵇康《琴赋》:“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艺文类聚》卷八一引南朝梁王筠《蜀葵花赋》:“仰椒屋而敷荣,植兰房而舒藻。”唐许敬宗《掖庭山赋》:“百卉敷荣,六合清朗。”

26weì(“厂”内一个“”字),weì(“厂”内一个“”字)音weì,山岩可居人处。

27峡江,长江自四川奉节县瞿塘峡至湖北宜昌一段称为峡江。宋陆游《白帝泊舟》:“峡江春涨减,岸夜灯疏。

28嘤彼其鸣,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此状鸟鸣之声态。

29薄言,急急忙忙。《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高亨注:“薄,急急忙忙。言,读为焉或然。”汉王粲《从军诗》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唐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忽被戒羸,薄言事南征。

30友生,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李华《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31聿(yù),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兹役,此役,指修建太白祠堂的工程。

32huò),前后相通的山谷。《说文》:“豁,通谷也。”晋左思《蜀都赋》:豁险吞若巨防。

33亨,通达。

李太白祠堂记

·金  

士有旷百世而相感者,盖出于天理之正、好德之懿,非必生同时、营志合道、意契心孚而后得之也1。何也?理之在人心,有不容掩之机;而其发也,有莫能藏之妙。孟子所谓闻而知之、见而知之者2,虽所指有不同,其相孚之理则一而已。

有唐李太白乃宗室才子,其初,秦之成纪人3。自其父避蜀亡命,僻居昌明,昌明即今彰明也。母梦长庚堕怀,生白。长庚,西方金星,故以名。十岁通诗书,苏颋见而异之曰4“是子天才英特5,少益以学6,司马相如不过也。”苏太平兴国易简状元之先7,世居县之清溪8,今碑碣故址在焉,是先生之生在彰明无疑也9。欧阳公因杜子美赠白诗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之句10,遂以庐陵匡庐山为匡山11,曰白乃匡山人也,不知今邑尚有匡山李白读书处12。山石方隅,皆如匡形,故曰匡山,欧公盖之未考也。按,传称白天宝初年至长安,谒贺知章,见其文曰:“子谪仙人也。”言之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玄宗赐食,亲为之调羹。然自恃才高,近习不能容13,乃纵情山水,浮游四方,赍志以没14。初葬东麓15,后迁青山焉16。其流夜郎,浮江右17,醉泛采石18,锦袍捉月,盖一时词人崇、御钦服19,相沿以述。其陵高厉空20,不食烟火食、作世间语,见其奇崛变化21,如雷电鬼神不可得而系捕。当时相孚者22,惟杜甫然。诗以正宗称太白,以大家归杜甫。盖正宗者,乃天倪自和之音23,非自勉所及也。大家虽当,未免着迹矣。斯固立言之意也。

邑之耆老言,弘治初年24,方伯洪公至邑25,梦袍笏象简、巨公连谒者三26。既寤,询邑令黄biān左“王”右“扁”)曰:“邑曾有先达名贤耶?”对曰:“无之,惟唐李白。今其故址为浮图居27,余地芜没,为细民渔种28”乃恻然理其旧址29,归侵地为祠以祀之。据宋员外杨遂碣云30,先生旧宅在清廉乡,后往戴天山读书,故宅为寺侵。盖去寺为祠,以祀先生也。岁月流迈,有司代更之不戒31,仍为人所侵焉。绵守朱光霁、常廉之32,虽以法守请于兵宪李燕厓33,相继以考最迁任去34,苟且文移事亦寝35。乃兵宪近沙方公按部询之36,得学校之言,遂直其事拓其祠宇。春秋以侵地所入之谷贮邑,以称祀事37。规划程之文案,可贻永久。其祠宇前为牌坊、大门、仪门38,有庭,有庑39,有堂,周垣秩秩40。陈修朴斫41,党尹宗正勒焉42

呜呼!贤才生天地间,如天球拱璧43,见者莫不欲什袭以珍44,闻者莫不思羹墙以见45。如太白者,有范传正怜之46,没遂其志47;有欧阳子爱之48,欲生其乡49。我明则洪薇省感之,而树之祠宇,方宪台复厘其往而拓大50。可见旷世相感,未尝一日而或熄也。抑其英爽在天,致人之敬慕与造化为运而常新也。或曰:“传称白好任侠,与博徒崔宗之辈为竹溪之游,号六逸51。若使玄宗推心任之52,其功业未必不能振起如张、韩、姚、宋也53”予曰:“不然,白初见玄宗,方内作色荒54,比之初年厉精之志衰而宴安之情炽55。然传正言诏白供奉翰林,随以放去。尝见去思碑述李白为虞城令56,三月政成,邻邑则之57。公馆之井,味清苦,白尝之笑曰:‘此符吾志也。’汲之不改,后泉遂变,味复甘美。蠡丘馆东三柳58,白往来憩之,去后邑人勿剪,以存甘棠59。则传之所载,固有未备者60

夫非常人之生,必抱非常之才,其施为气象自出于流品之表。遇不遇,命也,天下泥途而孔子不废矩步。徒使白卓伟不羁之才,能变井泉之味而不能止腥臣之谗,能使三柳如甘棠而不能使玄宗之不弃。苏子曰:“其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61”何尤62

白无子,一女嫁民间,二孙女归江左民家63。即告范观察使传正公,祖之志在青山,范遂其志者也64。党尹宗正奉近沙公之命65,请文勒石。皋素景慕先生,且乡里史之后,遂掇拾先生之履历而记之,以诏其邑人,庶永其祀于不替焉。

【题解】

选自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十七·艺文》。作者金皋,字鹤卿,号谷庵,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人,生卒年不详。正德辛未(155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右春坊、右赞善,充东宫日讲官。因犯颜向皇上进言获罪,被贬为荆州(今湖北荆州市)推官。致仕后以诗词自娱,著有《谷庵诗稿》。

此文记四川承宣布政使洪薇省及安绵兵备道佥事方近沙、彰明县令党宗正先后兴建、扩建太白祠的经过,同时简略地记写了李白的生平事迹并对其事功作为作了中肯的评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作者在辨析李白为彰明(今四川江油市)人的同时,明确地记写了“苏()太平兴国易简状元之先,世居县之清溪,今碑碣故址在焉,是先生之生在彰明无疑也。”可知宋太平兴国状元苏易简与李白同里,实为彰明人。这与《永乐大典》所收《宋潼川志》的记载是相符的。《宋潼川志》谓“苏易简本绵之盐泉人。国史云铜山人……今访其遗迹,于铜山皆无之,而上世坟墓宗族,皆在盐泉之苏溪。”盐泉县置于唐而废于元,隶绵州。考其故城,即绵阳境内之魏城镇,而其所辖之范围,大致相当于其后绵阳县东北部及彰明县西南部一带,苏溪沟即在彰明县境内。所谓“盐泉之苏溪”,其实也就是后来的“彰明之苏溪”、而今的“江油之苏溪”。苏易简之父苏协为易简祖苏寓所作之《司马墓碑》云:“上世宦于蜀,乐左绵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更为一有力之佐证。《宋史》误苏易简为铜山人,实因其曾祖曾官铜山的缘故。而今人或谓其为中江人,或谓其为三台人,又因宋时铜山所辖之地域与今日中江、三台之地域有些纠缠不清的缘故。这是此文题外的另一价值所在。但也有必要指出文中的三处明显的谬误:一是把“饮中八仙”的崔宗之误为“竹溪六逸”,二是把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文中记虞城县令李锡之事误为李白自己的事迹,三是误记李白“无子,一女嫁民间”,或许是作者撰文时无暇查考,仅凭记忆和印象所致吧。

【注释】

1契,契合。  孚,信任。

2语出《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3秦之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4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弱冠举进土,为左台监察御史。神龙中(706年)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开元中713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后出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按察节度剑南诸州。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5英特,才智超群。《晋书·宣帝纪》:“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新唐书·张传》:“陛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

6少益,稍稍增加。

7太平兴国,宋太宗赵炅(jiǒng)年号。  易简,即苏易简(958-997),北宋绵州盐泉(今四川江油市)——《宋史》作梓州铜山(或谓今四川中江、或谓今四川三台,实因历代政区变迁、地域交叉所致)。《永乐大典》所收《宋潼川志》作绵州盐泉,盐泉废县地域实属彰明,今之四川江油市——人,字太简。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主持贡举。雍熙三年(986年)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年)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九岁。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

8清溪,今四川江油市九岭镇之清溪沟。

9彰明,今四川江油市。原彰明县地域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南部一带。

10欧阳公,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吉安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句见杜甫《不见》诗。

11庐陵匡庐山,今江西庐山。

12今四川江油有大、小匡山,均为李白读书处。

13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后汉书·皇甫规传》:“(孝顺皇帝)后遭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是闻。李贤注:“近习,诸佞亲近小人也。

14赍志,怀抱着志愿。

15东麓,安徽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

16青山,在安徽当涂县东南,距县城二十余里。因南齐诗人谢筑室于青山之南,故又名谢公山。

17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晋书·文苑传序》:“至于吉甫、太冲,江 右之才杰;曹毗、庾阐,中兴之时秀。”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下官薄游江右,旅寄城隅。”

18采石,即采石矶,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江边。

19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骚、赋作者或作诗填词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唐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这一首词乃是宋绍兴年间词人康伯可所作。”  御钦,指皇帝及官员。

20陵高厉空,即陵厉高空。陵厉,超越、凌驾于其之上。《晋书·葛洪传》:“假令奋翅则能陵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景。”《明史·熊廷弼传》:“其才既笼盖一时,其气又陵厉一世,揭辩纷纷,致众怒。

21奇崛,独特、挺拔而不同凡响。唐陆贽《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自揣凡庸之才,又无奇崛之”《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形神魁壮,趣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明方孝孺《题南屏对雪图》诗:“吾知王也奇崛人,新诗妙墨俱伦。

22相孚,相当、相等。

23天倪自和之音,语出《庄子·齐物论》:“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意谓合乎自然之道的音声。唐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宋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关外寻君信马蹄,谩成诗句任天倪。”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

24弘治,明孝宗朱年号。

25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裴集解引郑司农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唐韩愈《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洪公,即后文所提到的洪薇省。

26袍笏(hù),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唐沈《回波词》:“身名已蒙齿,袍笏未”《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内出赋题,赋韵平侧相间,依次而用……凡五百人,皆赐袍笏。  象简,即象笏。唐康骈《剧谈录龙待诏相笏》:开成中有龙者,无目,善听声揣骨,每言休咎,无不必中,凡有象简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禄年寿。  巨公,王公大臣。宋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某观前古之士,然奋起于贱庸之地,建名树勋,风采表于当世者,未始不由上官公推引而能至也。宋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一时元老公,多出其门。  谒,拜谒、拜见。

27浮图,即浮屠,梵语Buddha的音译,佛陀、佛,或指佛教、和尚、佛塔等,这里指信奉佛教的和尚。《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于月氏,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李贤注:“浮图,即佛也。”南朝梁范缜《神灭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

28细民,小民、平民、老百姓。《晏子春秋·谏下二十》:“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

29恻然,哀怜、悲伤貌。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今天子……然动仁,欲使氓被惠。

30宋员外,系杨遂结衔的简称。杨遂《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原碑标题后署款为“宣德郎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杨遂撰”,宣德郎系阶官名、六品,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为荣誉官衔,绯鱼袋为宋代六品官员佩戴的腰带。  杨遂,宋江南(宋之江南路大致相当于今江苏以南、丹徒以西、安徽以南及江西全境)人,淳化二年(991年)任彰明县令,博学能诗,祀彰明县名宦祠。  杨遂碣,指《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石碑。

31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此称。《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汉桓宽《盐铁论疾贪》:“今一二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更代,更替。

32绵守,绵州知州,此沿用古太守之称称当时的州官。

33法守,谓按法度履行自己的职守。《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明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若夫有司,则虽悯雨恤灾,力周旋,顾其力能行于法守之所及,而不能行于法守之所不及。  兵宪,明代兵备道副使、佥事,俗称为兵宪。

34考最,政绩考列上等。《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按,古代考核政绩军功,上等曰“最”,下等曰“殿”。唐制,凡考课有二十七最。明李东阳《长沙府推官致仕王公墓铭》: 既考最,封及其母。”  迁任,升任。

 35寝,搁置、停止。

36近沙为兵宪方公之名。

37称,这里的意思是说以供给祀事之所须。

38仪门,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

39庑,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

40周垣,围墙、城墙。《墨子·备城门》:“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  秩秩,很有顺序和层次感。

41陈修朴,人名。  斫,开凿碑石。

42党尹宗正,彰明县令党宗正。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三十四·职官》:“党宗正,籍贯失传,嘉靖二十年任。”  勒,在碑石上刻上文字。

43天球,玉名。《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又引马融曰:“球,玉磬。”宋杨万里 《正月十二日游》:“云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鸣天球。”  拱璧,大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孔颖达疏:“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拱抱之,故为大璧。”后因用以喻极其珍贵之物。《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北周王褒《〈象经〉序》:“片善崇於拱璧,一言於华唐刘禹锡《答道州薛侍郎论方书》:“辱之喜,信拱璧。

44什袭,重重包裹,谓郑重珍藏。什,十。宋张守《跋〈唐千文帖〉》:“此书无一字缺,当与夏璜赵璧,什袭珍藏。”明何景明《刘武选百鸟图》:“什袭翻令锦绣轻,百年转见丹青重。”

45羹墙,语出《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於墙,食则尧於羹。”后遂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宋李纲《邀说十议·议修德》:“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於寤寐,念父兄之辱而欲见之於羹墙。”

46范传正,范传正,字西老,生卒年不详,唐邓州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贞元年间进士,以博学宏词科及书判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又拜监察、殿中侍御史,历歙、湖、苏三州刺史,进拜宣、歙、池观察使。着有《西陲要略》三卷、《赋决》一卷。李白病逝后,原葬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与李白有通家之好的范传正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葬青山,并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碑石于墓前。

47没,通殁。  遂其志,指范传正将原葬于当涂县南十里龙山东麓的墓迁葬青山,遂了李白葬于青山的遗愿。

48欧阳子,指欧阳修。

49欧阳修因其父任绵州推官而生于绵州,李白故里昌隆(后之昌明、彰明,今之江油)曾隶绵州,故有此说。

50宪台,即上文所谓兵宪。  厘,同理。

51崔宗之,名成辅,以字行,唐代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袭封齐国公。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相知。工书,尤善行书,开元二十七年尝撰并书唐太原尹王冰墓志。  竹溪,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徂来山中。  此处有误,李白与贺知章、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号为“饮中八仙”。隐于徂来山中的“竹溪六逸”当为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

52推心,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汉刘向《列女传·明德马后》:“时及政事,后推心以对,无不当理。”唐司空图《与台丞书》:“且自古推心,苟不望报於其人,则未有不坚於著效者。”

53张、韩、姚、宋,指功业卓著的唐代宰相张柬之、韩滉、姚崇、宋璟。

54内作,宫廷内制造器物的作坊。宋王安石《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议昭武皇帝不宜配上帝,请罢内作诸奇巧。”这里指宫内。  色荒,沉迷于女色。《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孔传:“迷乱曰荒。色,女色。”

55宴安,谓逸乐。《汉书·景十三王传赞》:“是故古人以宴安为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宋苏轼《策略》一:“臣尝观西汉之衰,其君皆非有暴淫虐之行,特以怠惰弛废,溺于宴安,畏月之劳,而忘千载之患,是以日趋于亡而不自知也。

56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系李白为离任的虞城县令李锡(字元勋)所作,非“李白为虞城令”。

57则之,以其为楷模、为效仿的对象。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文中有“三月政成,邻境取则”句。

58蠡丘馆,馆名。

59甘棠,木名,即棠梨。《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 ,封召公於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

60 “公馆之井,味清苦……以存甘棠”一段文字系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文中记虞城县令李锡之事,非记李白自己的事情。原文如下:“官宅旧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车尝之,莞尔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变为甘泉。蠡丘馆东有三柳焉,公往来憩之,饮水则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乡人因树而书颂四十有六篇。”

61语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62尤,责难、责备。何尤,有什么值得责难的呢?

63江左,江东。

64见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65近沙公,即兵宪方近沙。

陇西书院记

·陈  

青莲乡,太白先生星降之域也。莲池之上,旧建有祠,兵燹之后,无复兴葺。前任理斋胡君建青莲书院于邑内1,士耆竞称2,而故里尚缺表扬3。予过其地,未尚不低徊留之。

王生懋志世籍兹土,因公来谒,与余论及之。爰募众赀建新祠于盘江之左4,奉文昌帝君于正中,而以先生配之,俾永为肄业之所5,所谓乡先生没而祀于社者也6

夫先生诞降青莲,故其自述曰陇西布衣,不忘本也。余因书其额曰“陇西书院”。考漫坡渡场外有天宝寺7,其旧碣亦名“陇西院”,先生之志于斯见之,先生之灵必于斯乎依之。

兹邑山明水秀,贤哲代生,其景仰而兴起于此中者正未有艾也8。余承乏兹土9,有董劝造就之责焉10。落成之初,爰为之记。

【题解】

选自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十七艺文》。作者陈谋,清陕西韩城(今陕西韩城市)进士,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758-1763年)任彰明县令。

文章记作者任彰明县令后本着“董劝造就之责”, 旧祠“兵燹之后,无复兴葺”的情况下,与邑生员王懋志协同募资,于盘江之左为李白建了新祠,奉祀文昌帝君和李白,并设书院于其中。因李白自称陇西布衣而“书其额曰陇西书院”,企望“俾永为肄业之所”,而达成“乡先生没而祀于社者”之愿。

【注释】

1理斋胡君,胡整,字理斋,河南原武(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举人,清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753-1758年)任彰明县令。

2士耆,士人、耆老。

3表扬,宣扬、张扬。

4爰,乃、就。  赀,同资。  盘江,又名潜江、湔水、通口河,涪江江油市境内河段汇入的最大支流,流经李白故里青莲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伐子岭,流经北川县进入江油境内,再经含增乡、香水乡、西屏乡、青莲镇和九岭镇汇入涪江。

5俾,使。  肄业,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左传·文公四年》:“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陈书·吴兴王胤传》:“胤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

6语出韩愈《送杨少尹序》:“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没,通殁。  乡先生,指乡贤。  祀,祭祀。  社,古时候自天子至百姓都要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所祭祀的神叫社,祭神的地方也叫社,这里是指乡贤祠。地方人士为对本乡本土有功或有贡献的士大夫设立乡贤祠,春秋致祭。

7漫坡渡,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一关隘:“下渡口漫坡,即今青莲渡,由府适省并达潼、绵。”“漫坡渡,即今青莲场,在县西南十五里,有集期。”卷十二津梁:“吾彰青莲场之大渡口,旧名漫坡渡。”卷十三古迹:“青莲乡,县西南十五里,一名漫坡渡。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有鱼跃入篮中,烹而食之,遂孕而生白。”  天宝寺,即今陇西院。北宋杨遂《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先生旧宅在清廉乡,后往戴天山读书。今旧宅已为浮屠者居之。”北宋杨天惠《彰明遗事》:“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而清廉乡故居遗地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有妹月圆,前嫁邑子,留不去,以故葬邑下,墓在今陇西院旁百步外,或传院乃其所舍云。”

8正未有艾,即方兴未艾之意。艾,终止、断绝。《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艾。”

9承乏,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的谦词。《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杜预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晋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

10董劝,督导劝勉。清曾国藩《箴言书院记》:“要使学者自幼而端所习,随其材之大小,董劝渐摩,徐底于成而已。”

修太白祠记

·廖方皋

先生旷世逸才也,文章品望彰彰在人耳目,产于邑之青莲乡。旧存祠宇遗址久历年所,鞫为茂草1

丙戌冬2,余莅任伊始,批阅案牍。有前任陈令遗卷炳据3,遂兴鼎新之志。因公便道往戡4,见墓冢累累,碍难修造。爰访其后裔,欲为葺祠以奉禋祀5。谋诸大宪6,深为嘉许。未几,金酋不法7,余奉调军营,其事遂寝8

丙申凯旋归来9,绅士、商贾、耆民愿解囊相助10。于是鸠工庀材,构正殿五楹。中立木主11,外搭棬棚头门,周遭墙垣俱各朴素浑坚。费赀九百两有奇。兴工于丙申八月初八,落成于丁酉九月二十九12。乐善姓字13,例得备书。首事乞文14,勒诸贞珉15,永垂不朽。余不揣固陋,谨撮其概以俟后之兴废举堕者。

是为序。

【题解】

选自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十七艺文》。作者廖方皋,字素圃,清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举人,乾隆三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66-1780年)任彰明县令。

文章记写了作者莅任彰明后,集资九百余两,历时一年多重建荒圮已久的太白祠的经过情况。

【注释】

1鞫(jū)为茂草,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鞫,穷尽。

2丙戌,1766年。

3前任陈令,指前任陈谋。

4戡,通勘,勘察。

5祀,泛指祭祀。《左传·桓公六年》:“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祀。杜预注:敬也。孔颖达疏:“《释》云:,敬也。’故以敬。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夫福非足恭所请也,祸非祀所禳也。

6大宪,清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宴集之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现在大宪奏准查办,你们想已知道了。”

7金酋,指乾隆中期再次叛乱的大、小金川藏族土司。

8寝,搁置、停止。

9丙申,1776年。

10耆民,年高有德之民。明李东阳《送王德润参政还河南诗:“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明史·太祖纪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11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史记·周本纪》:“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宋梅尧臣《次韵景彝奉慈庙孟秋摄事二十韵》:“木主升新座,牙盘列庶羞。”

12丁酉, 1777年。

13乐善姓字,乐于此善举的捐资者姓名。

14首事,承头兴办此事的人。  乞文,请求作碑文。

15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元余阙《化城寺碑》:斵辤贞珉,永告无

重修太白祠记

·周起瑶

士生不与旷世逸才同时,从千百年后1,偶过其凭临流寓所在,每低徊流连不忍去,况其为生长故墟哉2?余少读工部赠太白先生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3”说者举吾寻阳匡庐山当之4,辄携二三诗友摄屐往游,披草石,寻残碑断碣,以实其处5。是时但知先生为山东人6,终疑“归来”二字不可解。

庚申宦游西蜀7,补眉判旋署彰明邑篆8。按,彰明古广汉地9,邑西南十五里有青莲场10,天宝山侧粉竹楼在焉11,云其妹月圆埋玉处。而江油复有大、小匡山12,读书台、失鹤池、戴天山遗址宛在13,米元章所书题江油尉厅壁诗卓然可考14。始悟旧说附会强合,徒好事不可信。自顾学步仕途,托足皆古才人故里。眉山之役未知何时15,碌碌彰明一载。簿书旁午16,往听父老传闻,犹能实指某里摘星、某寺玩月,以为美谈。复偕二三诗友,杯酒凭吊,系以诗歌。徘徊落月之梁,仿佛化鹤之表17。窃叹文如东坡、诗如太白,皆束发授书所梦想,讽咏托遗编,想见其为人者。今以废读营宦时,亲历其生长故墟,岂非生平一大快意事哉?此亦有缘与数存乎其间矣18

乾隆四十二年,前观察查宪饬邑令廖公请地建祠19,附近士民捐赀佽助20。为飨堂五楹21,中奉巾履像。门榜三楹,左庑数椽22,待游人憩息所,周围墙垣缭以古柏。始事功不可没,而水潦失其籍,碑记无存。辛酉春23,余偕广文唐君迪之谒庙貌24,土垣剥落,栋宇泥污,因筹所以振兴之。加三楹于右,辉以黝垩25。延明经王君霈、绅士萧生鼎元26,始功于九月二十日,越月而功竣,且磨石以俟余文。

余维乡先生殁而祭于社27,搜采古迹,表彰逸行,皆有司事也28。青莲书院在城内,势将倾颓,余力薄,民又多故,不克及时新美30,且忸然有余憾29,区区补葺之功何足记?抑又思人生如萍梗,先生系寻阳而余未生31,余官汉昌而先生长往碧海苍云32,倘随风归里,余又不知宦游何方?不有文以记之,安知千百年后,风尘俗吏中有瓣香弟子一人在33?爰允所请,以白余数十年仰止之忱34,且志千载一时之遇云。

【题解】

选自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十七·艺文》。作者周起瑶,清江西瑞昌(今江西瑞昌市)举人,嘉庆五年至六年(1800-1801年)代理彰明县令。

作者为江西人,宦游巴蜀,来到李白故里,感慨良多。故文中首先从杜甫“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句中的“匡山”究系江西寻阳的匡庐山还是四川江油的大、小匡山辨起,接着记写署理彰明令期间亲历太白之遗迹,亲闻太白之传闻,肯定了这里才是李白真正的故里,从而发出了“今以废读营宦时,亲历其生长故墟,岂非生平一大快意事哉?此亦有缘与数存乎其间矣”的感慨。这就为下文记写重修太白祠的经过和意义作好了铺垫。太白祠自乾隆四十二年前令廖方皋重建后迄今已过了二十四年,“水潦失其籍,碑记无存”,且“土垣剥落,栋宇泥污”,于是谋筹修葺与扩建,“加三楹于右,辉以黝垩”。因而写下此文以表达作者对李白的“数十年仰止之忱”,记下作者为官李白故里这“千载一时之遇”,同时也表达了无力及时整修城内青莲书院的愧然和遗憾。

【注释】

1从,通纵。

2故墟,遣址、废墟,这里指故里。

3杜甫《不见》诗中句。

4寻阳匡庐山,江西九江庐山。因作者是江西人,故有“吾寻阳匡庐山”之说。

5实,核实。

6因李白较长时期寓居山东,《旧唐书·文苑列传·李白传》误李白为山东人。

7庚申,1800年。

8补,填补官职空缺。  眉判,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州判,从七品。  旋,不久。  署,代理。  篆,官印。署邑篆,意谓代理县令。

9广汉,广汉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

10青莲场,今江油市青莲镇。

11天宝山,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六·山川》:“在县(指原彰明县城,今江油市彰明镇——注者)西南十五里(今江油市青莲镇东一公里处——注者),乃太华别麓,有李白遗址,下即陇西院。”  粉竹楼,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三·古迹》:“县(指原彰明县城,今江油市彰明镇——注者)西南十五里青莲场侧,李白为妹月圆造,遗址尚存。土人增葺,中奉太白、月圆木主。”

12大匡山,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在县(指原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注者)西三十里,一名大康山,又名戴天山。”  小匡山,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在县(指原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注者)西四十里,一名点灯山,又名读书台,亦李白读书处。峰顶夜有光如灯,但不常见。”

13读书台,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七·古迹志》:“读书台有二。一在县(指原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注者)西大匡山,一在县南点灯山。山畔有松。点灯山一名小匡山。”  失鹤池,《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一名饲鹤池。旧志:‘在县(指原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注者)西三十里大匡山下。’李白诗有‘洗钵僧临失鹤池’句。近人谓在戴天山之右,且以戴天山在匡山之顶,形最陡峭,山后稍厂,上有饲鹤池故迹,断瓦残砖,累累皆是,其为当日寺观可知。”  戴天山,《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在大匡山顶,上有饲鹤池故迹,即李白访道士不遇处。瓦砾累累皆是,其为当日寺观可知。旧志谓在太华、天仓二山之顶,似误。”

14米元章,即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世称米颠或朱颠。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大书法家。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擅诗,长于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擅画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临摹古人书法可达乱真程度。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有《山林集》,已佚。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  所书题江有尉厅壁诗,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七·古迹志》:“米元章碑在城隍庙,宋米芾书李白《题江油尉厅》诗。”城隍庙指原江油县城(今武都镇)之城隍庙,今庙与碑俱不存。

15眉山之役,指清廷镇压四川白莲教起义的战事。

16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汉书·贾谊传》:“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唐李绅《宿越州天王寺》:“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旁午,形容事务纷繁。唐权德舆《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罕苑集序》:“时车驾播迁,诏书旁午。公酒翰即成,不复起草。”

17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8缘与数,缘分与定数。

19观察,官名。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省称观察,为州以上的长官。宋代观察使为虚衔。清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这里代称按察史。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宋何《春渚纪闻·谢石拆字》:“石见字即端视中贵人曰:‘此非观察所书也。’”清康有为《〈日本杂事诗〉序》:“吾友嘉应黄观察公度,壮使日本。”  观察查宪,指时任按察史的查礼。查礼(1716-1789),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榕巢、铁桥,清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人。清乾隆间历任户部主事、广西庆远府同知、太平府知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任四川宁远(今四川西昌市)知府,升川北道,调松茂道,以随征小金川督饷屡立军功受特旨嘉奖,赐孔雀翎。后又历任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官至湖南巡抚。擅书画、诗文,著有《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因明清代称巡抚从三品为大都宪,查礼曾官至湖南巡抚,故这里有查宪之称。  廖公,即前任县令廖方皋字素圃,清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举人,乾隆三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66-1780年)任彰明县令。

20赀,同资。  助,cì帮助。唐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日夕闻渔思助并州,细合宜。”清昭《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家素贫,尝得林清助,遂入贼党。

21飨堂,正堂。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古时又作为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

22庑,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  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时又作为房屋间数的代称。

23辛酉,1801年。

24广文,指县教谕或训导。

25辉以黝垩,涂以黑色和白色。《礼记·丧服大记》:“既祥,黝孔颖达疏:“黝,黑色,平治其地令黑也。,白也,新涂壁令白。宋曾巩《洪州东门记》:“其瓦甓金石髹彤黝之费,取于库钱之常入者。

26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是老明经。”

27维,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判断。乡先生殁而祭于社,语出韩愈《送杨少尹序》:“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没、殁相通。  乡先生,指乡贤。  祀,祭祀。  社,古时候自天子至百姓都要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所祭祀的神叫社,祭神的地方也叫社,这里是指乡贤祠。地方人士为对本乡本土有功或有贡献的士大夫设立乡贤祠,春秋致祭。

28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汉桓宽《盐铁论·疾贪》:“今一二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29新美,用作动词,使之新而美。

30忸然,惭愧意。

31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32汉昌,即彰明县,今江油市。

33瓣香,师承、敬仰。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近来浙中诗人,皆瓣香 厉《樊榭山房集》。”近人胡适《西游记考证》六:“尽登其诗入《山阳耆旧集》。择其杰出者各体载一二首于此,以志瓣香之意云。”

    34仰止,仰慕、向往。止,语助词。语出《诗·小雅·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宋姜夔《饶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修乐楼门垣记

·李友竹

凡事莫为之倡1,则始基弗立2;莫为之继3,则前功弗竟4。倡始固难,继后尤非易也。邑之青莲乡有李太白祠宇,历宋迄明未或废5,兵燹以后基址仅存6。前任素圃廖君暨署令周君7,先后募捐增修,规模略备。惟门垣卑狭,未壮观瞻。扩而大之,谓非继起者之责欤?

嘉庆己巳秋8,余承乏兹土9。拜谒之余,附近士民王霈、郝献珽、林芳、潘源洁、杨瑞彰、张治诚等,佥云乡中旧有捐积10,恐不敷修葺之费,且宜缓图。时余亦以初莅任,匆匆未暇阅。壬申11,计所积已得二百余金,遂议兴作12。一时,青莲士民更请以本处社谷余积酌便佽助13。此外,好义者亦多所捐帮。于是,卑者崇之,狭者广之,引绳削墨,乃暨乃涂14。工既迄,众属余为记。谓是役也,亦终前人之志,而渐复宋明以来之旧观。此诚邑人之善为继,而有得于乡先生祀社之意矣15

至县城南关太白祠基,旧存石摹太白像。则又前邑令胡理斋先生于城内隙地建修书院16,念古者立学必祀先圣先师,幸书院犹古乡学17,详请祠学两兼,自南郊移奉太白像于中,而以两厢居学者。随经陈献可先生查出,粉竹楼余地每年收其租税为春秋祭祀之费,今之青莲书院是也18。故附书之,以贻后之君子。

时嘉庆十八年四月初四日也。

【题解】

选自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五十七·艺文》。作者李友竹,陕西洋县进士,嘉庆十四至十八年(1834-1838年)任彰明县令。

江油(原彰明)青莲镇太白祠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文中说“历宋迄明未或废”,惟明末清初“兵燹以后基址仅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嘉庆五年(1800年)彰明县令廖方皋、周起瑶相继重修、扩建,再十多年后,继任彰明县令的作者鉴于“门垣卑狭,未壮观瞻”,于任期内的嘉庆十八年(1813年)“扩而大之”,修建了乐楼门垣。从而作此文以记之,并附记了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753-1758年)任彰明县令的胡整创建青莲书院的大致情况。

【注释】

1倡,倡导发起。

2始基,开始的基础。  弗立,不能创立。

3继,继承、继续。

4弗竟,不能完成。

5未或,未有、没有。《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纪论》:“斯诚志士之所沉溺,君人之所抑扬,未或违之者也。”

6兵燹,因战乱(这里指明末清初发生在四川的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宋史·神宗纪二》:“丁酉,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江苏久遭兵燹,创痍呻吟,元气未

7素圃廖君,即廖方皋,字素圃,清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举人,乾隆三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66-1780年)任彰明县令。  署令,代理县令。  周君,即周起瑶,清江西瑞昌(今江西瑞昌市)举人,嘉庆五年至六年(1800-1801年)代理彰明县令。

8嘉庆己巳,1809年。

9承乏,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职的谦词。《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杜预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晋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

10佥,皆、咸、都。

11壬申,1812年。

12兴作,兴造制作、兴建。《礼记·礼运》:“是故夫政必本於天,以降命……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郑玄注:“谓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兽,可作器物共国事。”陈集说:“有事於山川而出命,是兴作之政。”汉刘向《说苑·至公》:“兴作宫室,至雍相继不

13社谷,用于祭社的公储。  助,帮助。

14乃暨乃涂,暨为之误,堲、涂皆涂饰墙壁之意。

15乡先生祀社之意,语出韩愈《送杨少尹序》:“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没、殁相通。  乡先生,指乡贤。  祀,祭祀。  社,古时候自天子至百姓都要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所祭祀的神叫社,祭神的地方也叫社,这里是指乡贤祠。地方人士为对本乡本土有功或有贡献的士大夫设立乡贤祠,春秋致祭。

16前邑令胡理斋先生,即胡整,字理斋,河南原武(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举人,清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753-1758年)任彰明县令。

17乡学,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於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於少学。”《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於庠门之外。”汉郑玄注:“庠,乡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宋朱熹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18意谓粉竹楼余地每年所收租税,原为春秋祭祀之用,现在移作青莲书院的费用。

匡山书院记

·徐大昌

在昔,龙威丈人领洞庭之秘1,苍水使者发宛委之奇2,莫不寄府藏于名山3,编琳琅于石室4。盖筝琶māng(左“目”右“尨”)聒5,非以引咸韶也6;埃壒曜灵7,非以承沆瀣也8。唯句曲之楼无人到9,斯安公之冶与天通10,而况置书礼之郎、拓嫏嬛之地11。于后,则玉皇先吏;于前,则金粟如来12。绿草春荑13,引康成之书带14;南楼秋夜,移庾亮之胡床15。美具难并16,斯可记焉。

龙安之胜17,实首大匡18。涪水西来19,雪山南下20。神明特起,郁为穹苍。草木无年,晴雨在下。秋高月爽,则积水耀金;春和景明,则远碧无际。显晦百变,气象万千。山下六十里彰明县21,太白故里也。当其少时,读书兹山。长林绝壑,野芳发而知春;月白风清,斗酒归而谋妇22。桃花春水,流响白云;芝草琅玕23,致身福地。夷想其时24,吁且乐矣。惜其浮云一出,随风自零,头白未归,枫青入梦25。易世而降,流风遂湮,荒径狐榛,空山燕麦,盖不知几百年矣。

光绪癸未26,湘乡少穆蒋公来守是邦27。人吏浃和28,百废具举。戊子乃剔蒙茸29,复祠宇30,旁拓书院31,大集生徒。诵说之堂、斋祭之室,庖、湢、库、厩,既详且饬32。复置田若干亩,丰馈而勤课之。春风与蝴蝶偕来,花影共闲云徐度。素帏卷而月窗午33,玉轸动而风泉飞34。于斯时也,喜斯陶,陶斯咏矣35。搴薜荔而怨山鬼36,酌寒泉而荐水仙。怅斯人兮不闻,独千载而谁与?于斯时也,舞斯愠,愠斯戚矣37。或拄西山之笏38,或探北海之珠39,或携谢朓之诗40,或问子云之字41,此又人心之不同,而各得其所乐者也。

时平武训导徐大昌言于众曰42“匡山胜地也,书院盛举也。二者得兼,实公之惠43。虽然,公之惠众知之,公之心蒙有说焉。”众曰:“何如?”曰:“飞楼出岩,涌殿填谷,布金满地,镇玉留山,巨室贵人,往往而集至。若然萤火于县圃、奏牛刀于须弥44,骇矣!公欲雕樗朽45,先悟檀那46。以风月为布施、烟云为烧炼、苦吟为面壁、狂客为同龛47,既不使陶令眉攒48,又不嫌谢公心杂49。则公之心在正人心者,一也。地探禹穴50,山买沃州51。嗅醉翁草木之香52,泛阿瞒筝笛之浦53。远希古迹54,高想千秋。乃处关外,则欲徙杨朴55;居国中,则不知颜子56。国南山之下,莫辨纪堂57;生东海之滨,未闻壶峤58。谬矣!公仰瞻井络59,重念金精60。表方正之乡61,壮蚕鱼之色62。使子虚无夸云梦63,知相如自有家山64。鸣鸟如闻,爽鸠不死65。笛吹楼上,墩在眼中66。彼庐陵争匡庐67,遗山争济南68,倘使噬肯来由69,亦当爽然自失70。生斯土者,足以豪焉。则公之心在辟陋俗者,又一也。夫秦歌夏屋71,郑赋缁衣72,著为美谈,循为盛轨73。然月有饩牵之费74,年资土木之功。出之官府,则剜肉以补疮;取之闾阎75,则瘠鲁以肥杞76。公智珠在手77,圆机运怀78。陶侃木屑竹头79,无非经济;邢邵清风明月80,不扰公私。则公之事为独难,而心为尤苦也。

大昌,江州一迂儒耳81。颖上之师,已三战而三北82;洛下之对83,更五称而五穷84。乃主簿参军85,无非属吏86;而立监佐史87,远命鲰生88。尤征海若之怀89,务纳涓滴之细。今者,公有入都之役90。礼石洪于水北,山人方乐冠盖之荣91;召季布于河东,天子遽思股肱之郡92。窃愿南域知学之后93,务矢西人勿荒之思94。鹿洞循季渤之规95,武城待曾子之反96。行见蛟龙笔翰,文章共秋色争高;金石生光,事业与南山并寿。用详年岁,备述经营。创之既任,其难居者,勿安其逸。此后人文蔚起,所望群公;他时天子呼来97,无忘今日。愿言崇德,私冀执鞭98。白石清泉,实闻斯语。

【题解】

选自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作者徐大昌,清四川南川县(今重庆市南川县)举人,光绪年间任四川平武县训导。

匡山书院系清末龙安府属的一所书院。清末龙安府辖江油、彰明(江油、彰明两县今属江油市)平武、石泉(今北川县)四县,府治平武,知府常驻江油,匡山书院即位于江油境内的大匡山上。匡山在唐代即为讲学之地,著有《长短经》的赵蕤和大诗人李白均曾先后读书其处。清光绪九年(1883年),龙安知府蒋德钧培修匡山太白祠的同时,创建了匡山书院,此文即为匡山书院建成而作。文章状匡山之美,记书院之盛,颂蒋公之德业,抒一己之情怀,惜乎追求骈偶,用典烦琐,读来十分艰涩。

【注释】

1龙威丈人,即灵威丈人,传说中的仙人名。相传吴王阖闾游禹山,遇灵威丈人入洞庭取禹藏书卷。明袁宏道《玉京洞》诗:“海可通,江可涉,灵威丈人难再得。”明夏完淳《寒泛赋》:“未受灵威之简,难逢苍水之精,榜人再唱,客子数惊。”  洞庭之秘,禹藏于洞庭之书卷。

2苍水使者,传说中仙人的使者。苍水,仙人名。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登衡岳 ……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唐杜甫《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诗:“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宛委,即宛委山。传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因以借喻书文之珍贵难得。如清阮元所辑丛书名《宛委别藏》,即取意于此。

3府藏,旧时国家储存文书、财物之处所,亦指所贮藏的财物。《史记·大宛列传》:“令外国客观各仓库府藏之积。”《隋书·韦师传》:“陈国府藏,悉委於师,秋毫无所犯,称为清白。”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周历不为不多,数不为不,府藏不为不富。

4琳琅,精美的玉石,这里代指优美的诗文或珍贵的书籍。晋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於毛墨之端。唐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文襟即玄圃,笔下成琳琅。”宋李昴英《贺新郎·再用韵饯吴宪》:“想胸蟠,蕊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清秋瑾《梅十章》之八:“留得琳千万句,锦函双碧丝

5筝,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木制长形,十三或十六根弦。  ,即琵琶。  māng(左“目”右“”)聒,为聒(mánɡ ɡuō)之误,声音嘈杂,亦指发出嘈杂的声音。《文选·马融〈长笛赋〉》:“经涉其左右,聒其前后者,无昼夜而息焉。李善注:聒,杂声也。唐刘知几《史通·申左》:“互相攻击,各用朋党,聒纷竞,是非莫分。

6咸韶,尧乐《大咸》与舜乐《大韶》的并称,泛指古乐。唐黄滔《省试人文化天下赋》:“然后作《咸》《韶》,散为《风》《雅》。宋王禹《南郊大礼诗》之六:“人间草木皇泽,天上咸韶送寿

7ài)尘土。《后汉书·班固传上》:“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之混浊,鲜气之清英。”《文选·班固〈西都赋〉》作埃唐姚合《赋月华临静夜》:“长空埃灭,皎皎月华临。”  曜灵,太阳。《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王逸注:“曜灵,日也。”《魏书·术艺传·张渊》:“鲁阳指麾,而曜灵为之回驾。”

8沆瀣(hàngxiè),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文选·嵇康〈琴赋〉》:“餐沆瀣兮带朝霞。” 张铣注:“沆瀣,清露也。”宋洪咨夔《幽芳晚凉倚窗观稼》:“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

9句曲,山名,在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汉茅盈与其弟固、衷修道于此,故又称茅山。上有蓬壶、玉柱、华阳三洞,道家以为十大洞天中之第八洞天。参阅《梁书·陶弘景传》、《云笈七》卷二七。唐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羡君寻句曲,白是三神。

10安公,即陶安公,道教中的神话人物。  安公之冶与天通,《列仙传·卷下·陶安公》:“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旦散,上行紫色冲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到,大雨,而安公骑之东南上。一城邑数万人众,共送视之,皆与辞决云:‘安公纵火,紫炎洞熙。翩翩朱雀,衔信告时。奕奕朱虬,婉然赴期。倾城仰视,回首顾辞。’”清冒广生《钵池山志·山水志第一》:“安公之冶独神,葛洪之火毕吐。”

11嫏嬛,亦作,神话中天帝藏书处,也常用作对藏书室的美称。《字汇补·女部》:“玉京嫏嬛,天帝藏书处也,张华梦游之。”清顾景星《〈楝亭诗钞〉序》:“甫 曼倩待之年,腹嫏嬛二酉之秘。”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蠹鱼。

  12金粟如来,佛名,即维摩诘大士。维摩,意为净名。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唐白居易《内道场永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塘太守诗?

13荑,茅草的嫩芽,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说文》:“荑,荑草也。”《风俗通》:“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

14康成,东汉经学家郑玄,字康成。  康成书带,即书带草,叶长而极其坚韧,相传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名。《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刃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15南楼,即庾公楼。庾公指东晋外戚、权臣庾亮,又称庾太尉。《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胡床,亦作胡,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

16美具难并,即“四美具,二难并”,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

17龙安,即龙安府。清末龙安府辖江油、彰明(江油、彰明两县即今之江油市)、平武、石泉(今北川县)四县,府治设平武,但知府一般住江油(今江油市武都镇)。

18大匡,即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亦名大康山。

19涪水,即涪江,四川境内的河流,系嘉陵江的支流,也是李白故里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于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

20雪山,指积雪的岷山峰峦。

21彰明县,始名汉昌,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阴县北)移治汉昌县侨置于今江油市西南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县名为昌隆,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因避庙相继改县名为昌明、彰明。建国后,1958年9月撤销彰明、江油两县合并设立江彰县,1959年4月改江彰县为江油县,1988年2月撤销江油县设立江油市。

22斗酒归而谋妇,语出宋苏轼《后赤壁赋》:“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3芝草,即灵芝,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晋左思《魏都赋》:“德连木理,仁挺芝草。”唐韩愈《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  琅玕,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山海经·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树。郭璞注:“琅子似珠。”晋葛洪《抱朴子·惑》:崑崙有珠玉树,沙棠、琅、碧瑰之树。唐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日应长。

24夷想,愉快地想象。夷通怡。

25枫青入梦,语本唐杜甫《梦李白二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清吴保初《夜梦故人朱曼君感怆赋此》:“青天碧海骑鲸去,小别千秋返夜台。……天荆地棘归魂惨,月黑枫青入梦来。

26光绪癸未,公元1883年。

27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  少穆蒋公,即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清末民初湖南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人。光绪八年(1882年)任龙安(辖今四川江油市、平武县、北川县)知府,十八年(1892年)回湘乡举办团练。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任湖南《湘报》董事,参与筹设时务学堂、兴办内河轮船等新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与创设阜湘矿运总公司,任绅董。次冬,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为之制订章程,任南路总理,曾为争回水口山矿权和粤汉铁路权而奔走。辛亥革命后避居北京。

28浃和,和洽。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其岁九月,人吏和。

29戊子,公元1888年。  剔蒙茸,谓辟除草莱。

30复祠宇,谓修复太白祠。

31旁拓书院,谓在太白祠旁拓建匡山书院。

32诵说之堂,即讲堂。  斋祭之室,斋戒祭祀之处。  庖,厨房。  ,浴室。  库,储藏室。  厩,马棚。  既详且饬,详备而整饬。

33午,午夜。

34玉轸,玉制的琴柱,借指琴瑟。唐李贺《追和柳恽》:“酒杯箬叶露,玉蜀桐虚。”王琦汇解:“者,琴柱所以系弦,丽者以玉为之。晋刘妙容《宛转歌》:“低红掩翠方无色,金徽玉为谁唐白居易《对琴待月》诗:“玉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35喜斯陶,陶斯咏矣,语出《礼记·檀弓下第四》:“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

36搴薜荔而怨山鬼,语出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37舞斯愠,愠斯戚矣,见注35

38拄西山之笏,南宋葛立方《横山堂三章》:“西山拄笏兮,亦复奚乐。”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39北海之珠,即北海(今广西省北海市)所产之珍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六“介部”:“北海珠,色微青者为上。”

40 (464-499), 字玄晖,南朝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山水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著有《谢宣城集》。

41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卒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著名学者、辞赋家。

42平武,今四川平武县。  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训导,俱各一人。

43公,指龙安知府蒋德钧。

44然,通燃。  县圃,又作玄圃,传说中位于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亦泛指仙境。《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五日观于春山之上,乃为铭迹于县圃之上,以后世。汉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县圃兮,象泰壹之威神。”  奏牛刀,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须弥,梵语sumeru的音译,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此山有八山外,有大铁围山,周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

45樗(chū)朽,腐朽的樗木,喻无用之人,常用作自谦之词。明张四维《双烈记·策封》:“不意朝廷垂念老臣,有封爵,樗朽何当,不免再整冠裳。

46檀那,梵语音译,布施义。唐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檀那衣,悉力经纶,不日之,周邦仰仁。”《翻译名义集·辨六度法》:“《法界次第》云: 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中法,能破贪,是为檀那。

47龛,小窟或小屋。

48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潜(365-427),字元亮、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著有《陶靖节集》。   陶令眉攒:暗引陶潜虎溪三笑事。晋佚名《莲社高贤传》:“时远法师(指慧远——注者)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指陆修静——注者)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

49谢公,指东晋和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末曾出任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谢公心杂,相传慧远大师与南朝名士刘遗民、山水画大师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结成白莲社,谢灵运颇想加入,慧远以其“心杂”(谓心中杂念甚多)而不同意,谢苦心请求亦不得入愿,辞行前出资挖了口莲池,植上白莲,以表崇敬之意。

50禹穴,四川北川县禹里乡禹穴沟岩壁上有石刻“禹穴”二字,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

51沃州,亦作沃洲,山名,在浙江省新昌县东,上有放鹤亭、养马坡,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六:支遁寓书求买沃州小岭归隐。

52醉翁,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草木之香,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

53阿瞒,三国魏曹操小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无名氏《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  筝笛之浦,安徽合肥市杏花公园里有筝笛浦,相传东汉末年曹操曾与数名歌女乘船游玩,船倾覆于此。后有渔人在这里夜宿,梦中闻筝笛弦歌之音,忽然有人驱之曰:“慎勿近(曹)公船。”渔人惊醒后移船而去。

54希,同稀。

55关,指新安汉函谷关,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城东一公里处,西距故关(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百余公里,传为汉楼船将军杨朴所建。杨平南越有功,封楼船将军,耻为关外民,上书武帝请徙关,乃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关于此。初建时规模悉如秦关,历代屡有修葺,现仅存关座拱洞遗址。

56颜子,孔子弟子颜回(公元前521-481),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清袁枚《与严蕊珠书》:“老人每过吴江,竟未奉访,可谓国中有颜子而不知。”

57《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纪,通杞;堂,通棠。

58壶峤(qiáo),传说中的仙山方壶与员峤的并称。清赵翼《题吴并山中翰青崖放鹿图》:“从此相随戏壶峤,君骑白鹿我青牛。”

59井络,井宿区域,泛指蜀地。晋左思《蜀都赋》:“岷山之精,上为井络 。” 刘逵注:“《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言岷山之地,上为东井维络;岷山之精,上为天之井星也。”《宋书·袁豹传》:“清江源於滥,澄氛井络。”宋陆游《晚登子城》:“老吴将军独护蜀,坐使井络无抢。

60金精,太白星,这里指李白。

61方正,正直无邪。

62蚕鱼,蚕丛、鱼凫,皆古蜀王名,这里借指蜀地。

63子虚,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代言人之一,与另两位代言人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以问答形式叙述全书内容。  云梦,亦作云瞢,古薮泽名。汉魏之前所指云梦范围并不很大,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广,将洞庭湖亦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瞢在华容。”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64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约生于汉文帝初年至武帝元狩六年之间,著名辞赋家。

65爽鸠,鸟名,鹰类。

66墩,指谢公墩,即谢安墩,宋谢枋得寓居读书处。《清一统志·武昌府·古迹》:“谢公墩在兴国州东一里湖堤山,宋谢枋得寓居读书处,其地有叠山书院。”  清孙枝蔚《寄题康山兼怀张恭》诗:“空如谢公墩,遗在人间。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墩在眼中,宋王安石《谢公墩》绝句二首:“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67庐陵,庐陵郡,即吉州,江西省吉安市。  争匡庐,指误江油匡山为江西庐山。

68遗山,即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山西晋城人,后半生长达二十五年时间寓居于齐鲁大地。

69噬肯,语出《诗经·国风·唐风》:“ 有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噬,发语词;肯,愿意。

70爽然,豁然、了然。

71秦歌夏屋,《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秦歌,即《诗经》“秦风”。毛传:“夏,大也。”郑玄笺:“屋,具也。”夏屋,大俎、大的食器,一说指大屋。

72郑赋缁衣,《诗经·郑风》所赋之《缁衣》篇。缁衣,黑色的朝服。

73盛轨,美好的典范。《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评》:“其举国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南朝梁沉约《资给何点诏》:“此盖前代盛轨,往贤所同。”

74饩牵,猪牛羊等牲畜,泛指粮、肉等食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杜预注:“生曰饩。牵,谓牛、羊、豕。 陆德明释文:“牲腥曰饩,牲生曰牵。”《新唐书·裴耀卿传》:“今朕有事岱宗,而怀州刺史王丘饩牵外,无它献,我知其不市恩也。

75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多借指里巷,泛指民间。《史记·平书》:“守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甘茂起下蔡阎,显名诸侯,重齐楚。

76瘠鲁以肥杞,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此谓强此而弱彼。

77智珠,谓智慧圆妙、明达事理。唐张祜《题赠志凝上人》:“愿为尘外契,一就智珠明。”

78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於环中之道以应是非,用於独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虚通之理,转变无穷者也。”

79陶侃(259-334),字士行,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军事家,曾任大司马、荆州刺史。《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作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微密,皆此类也。”

80邢邵(496-?),字子才,河间郭(今河北任丘北)人,北齐大臣、文学家。有文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辑有《邢特进集》。因酷爱洛阳山水,每于清风明月中携酒游览。

81江州,晋、唐都曾在今江西九江市设置过江州,但这里是指重庆。重庆因江水(长江古称)流经,古代曾被称为江州,汉代在今重庆设置巴郡,也曾短暂更名为江州。作者故乡南川(今属重庆)地近重庆,故自称“江州一迂儒”。

82《列子力命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管、鲍皆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

83洛下,指洛阳城。《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风从虎,云从龙”,故陆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鸣鹤系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因以帝王比日而称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自称“日下荀鸣鹤”。后人以此为对联的滥觞,而称之为“洛下之对”。

84更五称而五穷,《逸周·大子:“平公使叔于周,大子之言,五而三。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因与前句为骈偶句,故作“五称而五穷”,意为举了五个问题都难以对答。

85主簿、参军,皆官名。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参军,本参谋军务之称,明、清以参军为经历(都察院、通政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的别称。

86属吏,下属官吏。

87立监佐史,《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立监,设立酒监;佐史,汉代地方官署内书佐和曹史的统称。

88鲰生,犹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唐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岂唯生,独受其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叹生不才,谢多娇错爱。

89海若,传说中的海神。《楚辞远游》: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兴祖补注:“海若,庄子所称北海若也。”这里指大海。

90役,事情。《左传》:“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杜预注:“役,事也。”

90石洪(771-812)字川,号水北山人,唐河南人。举明经,隐居不出,后诏为昭应尉集贤校理。善属文,工书。唐韩愈《寄卢仝》:“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

92季布,楚人,任侠有名,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曾任河东郡守。

93南域知学,指东汉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珍,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县)人。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桓帝时以经术选用,官至荆州刺史。此为作者借况。

94矢,通誓。《诗·卫风·考》:“永矢弗谖。”《论语·雍也》:“夫子矢之曰……”

95鹿洞,指白鹿洞,宋朱熹讲学处。  季渤,唐代文人,曾隐居于白鹿洞。宋朱熹任职南康军期间,于淳熙七年(1180年)在季渤隐居的地方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

96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被称为五大圣人。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尊为“宗圣”。

97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98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史记·管晏列传赞》:“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16篡戴匡之情,取戴、匡二字的人文意义。戴,增益;匡,匡济。因大匡山既名匡山,又名戴天山。

小匡山学记

·徐大昌

自大匡而东,迤逦行二十余里1,有山焉。圆趾而锐出,林木蓊蔚,攒碧在霄。志名小匡,又云入夜有光,故又名点灯山,亦太白读书处也。

旧称读书台有太白祠,久敝不治。祠有产隐于民,无以诘2。岁己丑3,太守蒋公既修匡山书院4,复得兹山而异之,醵金重葺其祠5。得废钟铸产之界,因出之民,还其旧。省里中公费之无益者归之祠6,岁入钱二百余缗7。即祠为学,延举人赵君为之师。公之勤于为教,可谓至矣。

昌既迫于妻子之奉,窃升斗之禄,贫病而奔走,日以衰脱还。我十年从兹山之士8,得贤太守左提而右挈之,使吾之文章日与云烟风雨相出入,何其快也!

太守比以任满9,展觐北上10。里人乐学之成,而欲永其事于无替也11,属大昌为之记12

【题解】

选自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作者简介见上篇《匡山书院记》题解。

小匡山位于今江油市含增镇境内,距市区十公里,亦为李白读书处。本文记清末龙安知府蒋德钧继创建大匡山匡山书院后,重建小匡山太白祠,收回“隐于民”的祠产,再“省里中公费之无益者归之祠”,并“即祠为学,延举人赵君为之师”,以及作者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执教于此等情况,旨在颂蒋公“之勤于为教”,希望“即祠为学”之永“无替也”。

【注释】

1迤逦,曲折连绵貌。南朝齐谢《治宅》诗:“迢南川阳,迤西山足。 宋柳永《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相偎傍。

2诘,追问、查究。

3岁己丑,公元1889年。

4太守蒋公,指龙安知府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清末民初湖南湘乡人。光绪八年(1882年)任龙安(辖今四川江油市、平武县、北川县)知府,十八年(1892年)回湘乡举办团练。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任湖南《湘报》董事,参与筹设时务学堂、兴办内河轮船等新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与创设阜湘矿运总公司,任绅董。次冬,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为之制订章程,任南路总理,曾为争回水口山矿权和粤汉铁路权而奔走。辛亥革命后避居北京。

5醵金,凑钱、集资。宋陶《清异录·黑金社》:“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明陶宗仪《辍耕录·暖屋》:“今之入宅与迁居者,邻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曰暖屋,或曰暖房。”

6省,节省。  里中,邑中。  公费之无益者,意为无须耗费的公费。

7缗(mín),古代铜钱的计量单位,一串钱称为一缗,一般一千文为一串。

8十年,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从兹山之士,意谓在小匡山太白祠执教为诸生讲学。

9比以,接近、即将。

10展觐,敬词,朝见。《北史·冯亮传》:“亮性清静,后隐居嵩山,感英之德,以时展觐

11无替,不废、无尽。《书·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 孔传:“使无废其职。”《北史·羊祉传》:“册褒美,无替伦望。

12属,同嘱。

匡山书院记

·王麟荧

郡治之北1,有大匡山焉2其岑巃嵷而崷崪3,其谷庨窌而蔽亏4于分野5,当井鬼之次6;在唐书7,为岷山之阳8。高临太华9,隐若笔床10;俯瞰雍邨11,缭若书带。天柱之樵歌互答12,龙门之晓月相辉13。洵矣14!高士之幽栖,名贤之托宇也。命名之义,尟得而稽15。或谓篡戴匡之情、兆人文之世,或谓像匡匪之状、缘山形以定称16。是二者,罕足征信。以字义释之,匡乃虚受之器,匡、空为一声之转17,然则匡即空也。宋人讳匡作康,康亦空也。引申作kāng(上“宀”下“康”)láng(上“宀”下“良”)等字18,皆有空义。岂空谷来金玉之音、空山订晦明之业19?古人读书,必于空山,自唐以前,匡山即为讲学之地耶!

往昔,东岩子越竟而来20,谪仙人学成而去。英灵所召,郁为伟人。一则纵横家法,编长短之经21;一则光焰文章,擅歌诗之美22。合志同趣,千载一时。前学允彰23,后世有述。必将沿波风骚,抒藻汉魏;骋歊云之逸气24,吐耀日之英光;扬马则方驾于前25,沈宋则鞭挞于后26;然后为得也。特般尔无偭矩之制27,夸父鲜不径之走28。理同刍豢,必肴核于术萟之场29;学譬鸟飞,必翔息于篇章之圃。此郡守少穆蒋公所以有书院之创也30。公奕叶簪缨31,壮年文史,鸣琴从政32。拨烦弥闲33,画地申威34,剖剧无滞35。以经生之用36,作吏治之观。初立龙州书院37,据城之西38。以为嚣尘不足以厕儒39,过市尚闻其有罚40。旧贯虽存41,仍思改作。爰乃摅怀旧之蓄念42,发思古之幽情。景仰名区,流连胜概,遂于戴天绝顶构置精庐43。拓太白之祠宇,傍匡山之古寺44洼剡凸45,辟莽删榛。诛石于山46,庀材于谷47。砖瓦髹墁48,各适于用。越数月,得讲堂、斋舍数十余间。挰择旄俊49,捃摭英华50。资之膏火,光不待于分萤51;课以诗文,才何难于倚马52。翘楚兼夫四县53,图史萃夫千秋54。兹可以继轨青莲,希踪仙李矣55

夫学必先识字。秦斯小篆56,示准于前;许君《说文》57,推引于后;阳冰二徐58,得力为多。今之段君59,搜敡极博《尔雅》60。制自元公61,凡将沿于司马62。亚斯之代63,愈出愈繁。楷法既兴64,文字乃变。凡用其文而懵其义65,或缘其缪而踵其66,或以俗体杂简编67,或以今音改古音。畀之史汉68,未可终篇;授以诗书69,岂能竟册?唯于六书之恉70,得其要,归斯于群籍之文,终无盲视。穷经之道,贵有专家。《易》则祖述京虞71,兼踪荀孟72;《书》则精研伏传73,鉤攷今文74。若辅嗣肤廓之注、伪孔窜掇之篇75,均宜查其岨峿76,示所抉择。《诗》辨三家之同异77,而宗于毛礼78。析各说之是非,而衷于郑《春秋》79。若何君体例之严、杜氏诠释之当80,皆师法所在,未可妄更。至宋人以谈理为宗,允宜归之于史学81;汉人以诂经为要,终当奉以为典型。此说经之大要也。读史之功,纪传、编年,两不可缺。列史胪陈之细82,通鉴编纂之精83,要宜熟悉于胸,粲然在目。马迁闳肆、班生典博、陈志之简要、晋书之彬雅、南北史之词华、新旧书之理乱84,均可掎拾以为取资85。五季以下86,盖无讥焉。若夫涑水之大观87,新安之绝业88,允造其极,无闲然矣。词章之学,缘于根抵。息深则达亹89,积厚则流光。必游心于周秦之文,恣意于萧选之作90。光诵遗篇91,播为嘉藻92;寝馈先哲93,发为醰粹94。仅枯守夫虫唫之章95,下狃于卑洼之习96,未为善学也!

夫学必谛其趋向97,而尤必虞其抎失98。囊者文翁作守99,开石室之规;高眣典州100,纪题名之胜。圣贤画像,古貌巍然。礼殿碑铭,元公宛若101。计炎精炳灵之代102,马王纵辔于前103,扬李联镳于后104。蜀学之盛,较齐鲁为优。下此若拾遗文宗、翰林诗卷、子瞻秀逸、升庵淹通105,莫不才冠一时,词雄一代。腾踔靡竟106,蹈厉无前107。今日者,拟程式诸文108,则囿心于括帖109;觅读书种子,则挛手于讲章110。是宜泽以宏篇,祛其陋习,专功实学,自弭虚声。拾芥由经术之明111,登龙在盛名之副112。昔之人,文艳份郁113,抒高咏之琳琅114;后之人,颙歧芳踪115,递名山之坌集116。于焉相敦夏课117,与共分阴。酌让水之文波118,青来砚滴;挹天仓之爽气119,翠落书衣。宿鸟窥窗,数万轴之牙签插架120;沼鱼吞墨,十三徽之琴韵入池121。于以启风雅之榛途,存龙州之文献。石经堂圮122,识继起之有人;太学草荒123,结古怀而未已。将使酒仙如作124,千载下尚有朋俦;诗法非遥,一堂中斯为俎豆125。宏倡涪雅126,兴起蜀才,郡守之意也,郡人之福也。

堂宇既焕,佥工告成。爰示来兹,用陈颠末。

【题解】

选自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作者王麟荧,清光绪年间彰明县(今属四川江油市)进士,钦点内阁中书,生平事迹不详。

此为匡山书院建成后作的一篇碑记。文章写匡山的自然景貌、人文渊源,龙安知府蒋德钧创建书院的初衷、意义,以及书院讲学和治学的大体原则,对“继轨青莲,希踪仙李”、“宏倡涪雅,兴起蜀才”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作者以骈体为文,用典多而冷僻,读来亦颇觉艰涩。

【注释】

1郡,指四川龙安府。清末龙安府辖江油、彰明、平武、石泉(今北川)四县,府治虽设平武,但因平武偏僻、闭塞而交通不便,知府常驻江油,故这里的郡治当指江油的旧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

2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亦名大康山、戴天山。唐杜甫《不见》:“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岑,小而高的山。《说文》:“岑,山小而高也。”  巃嵷lóng sǒng)亦作巃嵸,山势高峻貌。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北魏杨《洛阳伽蓝记·闻义里》:“高山巃嵸,危岫入云,嘉木灵芝,丛生其上。宋欧阳修《秋怀二首寄圣俞》之二:木落空原,南山高巃嵸”  崷崪qiú zú亦作崷崒,高峻。《文选·班固〈西都赋〉》:“崷崪,金石峥李善注:,高貌也。吕延济注:崷崪、峥,高峻貌。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覛羣青。

4庨窌xiāo jiào深空貌。《文选马融〈长笛赋〉》:庨窌巧老,港洞坑谷。”李善注:“庨窌巧老,深空之貌。”  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唐孟郊《梦泽行》:“楚 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清刘大《浮山记》:“古木苍藤,蔽亏掩映,冬夏常蔚然。”

5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使地面上的州、国分野与天空中的星次相对应。就天文而言,称作分星;就地面而言,称作分野。

6井鬼之次,井、鬼,星宿名。井为井宿,鬼为鬼宿,皆为二十八宿之一。这里是说大匡山于分野而言,对应天上井宿和鬼宿的位次。

7唐书,指新旧《唐书》。

8岷山之阳,岷山的南面。岷山,四川境内的主要山脉,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七百多公里。

9太华,即太华山,在今江油市青莲镇东南。

10笔床,即笔架,放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唐岑参《山房春事》之一:“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11邨,一般作雍村江油古地名,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境内,这里应是指的雍村河。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雍村河,在县(指江油旧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注者)西北十五里,即古廉、让水。其地今称让里村,为宋进士雍繁孙所居,因以名河。”

12天柱,即天柱山,在今江油市武都镇北四公里处,“天柱樵歌”为古江油八景之一。

13龙门,即龙门洞,在今江油市武都镇北三点五公里处,“龙门晓月为古江油八景之一。

14浔,确实、诚然。《诗经·陈风·宛丘》:“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15xiǎn),同鲜,极少。《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稽,查考。

16匡,同筐;匪,《说文》:“匪,器似竹筐。”此谓山形像匡匪之状,因以定名。

17一声之转,音韵学、训诂学术语,谓音近、意近的两个字或两个词为一音之转。

18 kāng(上“宀”下“康”),音kāng,《文》:“谓屋”《玉篇》:“也,空也。”  láng(上“宀”下“良”),音láng,文》:kāng(上“宀”下“康”)也。广韵》:也。

19晦明,本指黑夜、白昼或阴晴、明暗。《易·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 孔颖达疏:“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於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后遂以“晦明”谓韬晦隐迹。南朝梁任《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20东岩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  

 竟,通境。

21此谓唐代术数家赵蕤。赵蕤长于纵横之术,曾著《长短经》。但无确凿依据可肯定东岩子一定就是赵蕤。

22此谓李白。

23允彰,允,确实;彰,彰显。

24xiāo)云,水气蒸腾而成的云,有时指烟雾。唐王《祭汾阴乐章太和》:鼎呈符,云孕祥。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巖巖大岳,浼浼长河,雾,含灵和。

25扬马,汉代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的并称。  方驾,并驾。

26沈宋,唐代诗人沉、宋之问的并称。  鞭挞,鞭打、驱使。

27般尔,古代巧匠鲁般和王尔的并称,后泛指技艺精湛的工匠。《文选·张衡〈西京赋〉》:“命般尔之巧匠,尽变态乎其中。”薛综注:“般,鲁般,一云公输之子,鲁哀公时巧人;尔,王尔 。皆古之巧者也。”明归有光《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将作大匠,又能规削胶附,极般尔之巧。”  矩,违背规矩。

28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炎帝的后裔。《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29刍豢(chú huàn),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泛指肉类食品。《孟子告子上》:“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朱熹集注:“草食曰刍,牛羊是也;食曰豢,犬豕是也。”  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晋左思《蜀都赋》:“金中坐,肴核四陈。”宋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术,术,学术;萟,技艺;萟,古同艺。

30郡守,此谓龙安知府。  少穆蒋公,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清末民初湖南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人。光绪八年(1882年)任龙安(辖今四川江油市、平武县、北川县)知府,光绪九年(1883年)创建匡山书院

31奕叶,代代、累世。汉蔡邕《琅邪王傅蔡郎碑》:“奕叶载德,常宫尹,以建于兹。”《隋书·礼仪志七》:“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奕叶共遵,理无可革。”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唐张悦《湖山寺》:若使巢由知此意, 不将萝薜易簪缨。

32鸣琴从政,《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33拨烦弥闲,处理繁忙的政务如于闲适之中。《南史》:“丘仲孚,为山阴令,长于拨烦,善适权变,吏人敬服,号称神明。”李白《任城县厅壁记》,:“拨烦弥闲,剖剧无滞。”

34画地申威,画地为牢以施展神威。

35剖剧,谓剖析烦琐的事务。

36经生,指研治经学的书生。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而天下之经生学士讲先王之道者,反不足以明陛下之心。”

37龙州书院,清末龙安府属书院。

38据城之西,位于江油县城(今江油市武都镇)之西。

39以为,因为。  厕儒,使儒者置身。

40过市,这里是罢市、休世的意思。

41旧贯,旧例、旧制度。《汉书段会宗传》:“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 唐元稹《授刘悟昭义军节度使制》:“勉受新恩,无移旧贯。”

42爰,于是。  摅,抒发、表达。  蓄念,蕴蓄已久的意念。汉班固《西都赋》:“愿賔攄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唐柳宗元《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昨者踊跃残魂,奋扬蓄念。”

43戴天,戴天山,即大匡山。  精庐,学舍,读书讲学之所。《后汉书·姜肱传》:“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徵君。”李注:“精庐即精舍也。”《魏书·儒林传·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於其中。”

44匡山之古寺,指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幸蜀时敕建的大匡山中和大明寺。

45yīn)洼剡(yǎn)凸,填低削高,使地势平坦。

46诛石,采伐石料。

47庀(pǐ)材,备齐建筑材料。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乃经工庀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五:“公命工庀材,一夕而就。”

48髹墁(xiūmàn),涂抹粉饰。

49chéng)择,选择。  旄(máo)俊,俊杰之士。旄,通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於是芳兰始被,深冠盖之游;丹桂初丛,广旄俊之士。”

50捃摭(jùn zhí),挑选、聚集。  英华,借指优秀人材。

51膏火,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借指学习用的津贴。宋苏轼《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狱。爵投牒直之,并。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

52倚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笔,俄得七纸,可观。”后人多据此典以“倚马”形容才思敏捷。唐吴融《灵池县见早梅》诗:“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53翘楚,语本《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郑玄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材或突出的事物。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刘炫於数君之内,实为翘楚。”宋辛弃疾《贺新郎》:“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竞传佳句。”  四县,指清末四川龙安府属江油、彰明(江、彰两县今属江油市)、平武、石泉(今北川)四县。

54图史,图书和史籍。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进思才淑,傍综图史。”《旧唐书·宋传》“且苍梧之野,山之徒,善恶分区,图史所载。”  萃,聚集。

55继轨,谓接继前人之轨迹。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晋法显《佛国记》:“非夫弥勒大士继轨释迦,孰能令三宣通,边人识法。”  希踪,谓能达到或比并。宋李纲《谢琼林苑赐御筵表》:“献北之俘,愿希踪於前世;却南牧之骑,期无媿於古人。”  青莲、仙李,皆指李白。

56秦斯,指秦朝宰相李斯(?-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长于小篆。

57许君,指著《说文解字》的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

58阳冰,指以精工小篆、被誉为李斯后第一人的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字少温,生卒年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少监,为李白族叔。  二徐,指以治《说文》闻名的南唐徐铉、徐锴兄弟。又以辈行称大徐、小徐。宋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徐,字楚金,会稽人……与兄俱在近侍,号二徐

59段君,指清代经学家、语言学家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今金坛市)人,曾官贵州玉屏,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等县知县。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

60,搜剔之误,意为搜寻。唐杜牧《黄州准赦祭百神文》:“绍功嗣德,搜剔幽昧。”宋韩维《同曼叔游高阳山》:“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尔雅》,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秦汉间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61制,制礼。  元公,元圣周公,即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姬旦(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在世),亦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62凡将沿于司马,汉司马相如曾编著小儿识字启蒙读物《凡将篇》。

63亚斯之代,意谓此后的历代。

64楷法,楷体书法。

65懵,模糊、不明白。

66缪,谬误。  踵,跟随。  é),同讹。

67俗体,民间流行的未经官方审定认可的非正体汉字。  简编,简略的编本。

68史汉,《史记》和《汉书》的并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唐高适《遇卢明府有赠》:“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69诗书,《诗经》和《尚书》的并称。《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70六书,古人分析总结的汉字造字和运用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71《易》,即《周易》。  祖述,效法、仿效。《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后汉书·张衡传》:“光武善,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先谁?  京虞,西汉易学家京房和三国吴易学家虞翻的合称。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县丰西南)人。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著作有注《周易》九卷、注《老子》二卷、注《论语》十卷、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72荀孟,荀子和孟子的合称。荀子(前325-前235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有《荀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

73《书》,《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伏传,伏生所传授之今文《尚书》。伏,指伏生,秦博士、经学家。名胜,字子贱,生卒年不详,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于壁中。经秦汉之交的战乱后,以残存的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鲁之间。汉文帝闻之,欲召其入朝传授,时伏生年已九十多岁,行动不便,于是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他家中学习,由他口授。相传他因年老口齿不清,曾让其女羲娥代为解说。所传《尚书》即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弟子根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传世。  

74鉤攷,亦作钩考,探求稽考义。  今文,即今文《尚书》。

75辅嗣,指三国魏王弼。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曾注《周易》和《老子》。  肤廓,谓文辞空泛而不切实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宋末文格猥琐,元末文格纤,三杨以后流为阁之体,日就肤廓。”  伪孔,即伪孔传。《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 (又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宋吴、朱熹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作“伪孔”、“伪传”。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於郑者。”  窜掇,这里是窜改、伪造的意思。 

76岨峿qūyǔ),本指山交错不平貌,引申为抵触、不合。晋陆机《文赋》:“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南齐书·文学传·陆厥》:“岨峿之谈,操末续颠之,兴玄黄於律吕,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兹论为何所指邪?

77《诗》,指《诗经》。三家,“鲁诗”(鲁人申培公传)、“齐诗”(齐人辕固传)、“韩诗”(燕人韩婴传)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78毛礼,礼通体,毛礼指毛亨、毛苌所传之《毛诗》。《毛诗》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故独有毛诗流传至今。

79郑《春秋》,郑玄所注之《春秋》。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80何君,指东汉杰出经学家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省兖州市)人,著有《春秋公羊传解诂》十二卷、《春秋汉议》十三卷。  杜氏,指西晋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

81允宜,合宜。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数在帝,践祚允宜。

82胪陈,逐一陈述。

83通鉴,即《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个朝代的1363年历史,是中国最详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84马迁,指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  闳肆,宏伟恣肆。宋曾巩《〈李白诗集〉后序》:“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於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  班生,指汉班固所著之《汉书》。  典博,典雅宏博。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词之难工,以属事遣词,纯以清空出之。务为典博,则伤质实;多著才语,又近昌狂。”  陈志,指晋陈寿所著之《三国志》。  晋书,即唐房玄龄、褚遂良等所著之《晋书》。  彬雅,儒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  南北史,指唐李延寿所著之《南史》和《北史》。  新旧书,指后晋刘所著之《旧唐书》和宋欧阳修等所著之《新唐书》。  理乱,治与乱。《管子·霸言》:“尧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之人,非生而乱也。故理乱在上也。”《后汉书·崔传论》:之《政论》,言当时理乱,虽之徒不能过也。

85掎(jǐ)拾,采摘。

86五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宋叶绍翁 《南屏兴教磨崖》:“钱塘自五季以来,无干戈之祸。”

87涑(sù)水,指北宋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涑水语见《梁溪漫志》。”清钮《觚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  大观,概况、全貌。

88新安,指南宋张敦颐,字养正,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婺源古属徽州,徽州古称新安,故有新安先生之称。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历知舒、衡二州。著有《六朝事迹编类》十四卷。  绝业,有非凡成就的事业或学业。

89息深,息,《康熙字典》:“息,劳也。”息深,意谓功夫深。  wěi),亹,《康熙字典》:亹亹,不倦意。……又强勉也。”达亹,意谓达到孜孜不倦的境界。

90萧选,指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91光诵,美好的篇章。《文选·江淹〈登庐山香炉峰〉诗》:“幸承光诵末,伏思李善注:“光诵,犹华篇也。”明杨慎《凤赋》:“敕尔瞽,帅尔众工,奏尔光诵,肃肃邕邕。”

92嘉藻,对他人诗文、书札的美称。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唐孟浩然《与张折冲游耆寺》诗:“因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93寝馈,本义为寝食、吃住,此谓时刻处于其中。清邹《三借庐笔谈·海上新乐府》:“乐府之体,宜以藏锋露颖之笔,摹入深出显之思,其音节长短,句调转换,纯是天然。非寝馈十年,不能语此。”

94粹,醇厚、纯美。《文选·左思〈魏都赋〉》:“沐浴福应,宅心粹。”刘良注:“粹,犹醇厚也。言醇厚之化居於人心。

95,同吟。

96下狃(niǔ),谓眼光低下而因袭、拘泥。

97谛,细察、详审。《说文》:“谛,审也。从言,帝声,字亦作”《三国志》:“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

98虞,猜度、预料。《诗·大雅·抑》:“用戒不虞。”《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yǔn)失,丧失、颠损。《墨子·天志下》:“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失社稷,忧以及其身。

99囊者,往昔、过去。  文翁,文翁(前156-前101年) ,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成都市)守,首重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兴办官学的第一人。由于文翁兴办的郡学是以石料修建的校舍,故称之为“文翁石室”。

100眣,东汉益州牧,生平事迹不详。任益州牧期间曾在文翁石室的基础上增造了两个石室。  典州,典,治理;州,指益州,今四川成都市。

101元公,见注62

102炎精,火德、火的本性,这里指应火运而兴的汉朝。《东观汉记·冯衍传》:“继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业,社稷存,炎精更辉。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唐吴筠《建业怀古》:“炎精既失御,宇内为三分。”  炳灵,焕发灵气。《文选左思〈蜀都赋〉》:“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吕向注:“炳,明也;载,犹生也。谓江汉明灵,故代生贤哲。”唐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杜司户炳灵翰林,研几策府。”金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识者以为中国之大,平治之久,河岳炳灵,实生人杰。”

103马,指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市),约生于汉文帝初年至武帝元狩六年之间,著名辞赋家。  王,指王褒,字子渊,生卒年不详,西汉蜀郡成都人,著名辞赋家,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

104扬,指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卒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著名学者、辞赋家。  李,指李弘,字仲元,西汉蜀郡成都人,大致与扬雄同时。《华阳国志》称其“少读五经,不为章句。处陋巷,淬金石之志。威仪容止,邦家师之。”  联镳,喻相等或同进。《北史·甄琛传》:“观其状也,则周孔联,伊颜接衽。

105拾遗,指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县)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文宗,备受尊崇的文章宗伯。《后汉书·崔传赞》:崔为文宗,世雕龙。”《魏书·崔光传》:“孝伯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元年》:王安石为一代文宗。”  翰林,指李白。  子瞻,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秀逸,秀美洒脱,不同凡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因自叙其意,作万语,才秀逸。”《晋书·陆机传》:“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  升庵,指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四川新都人,文学家、藏书家。  淹通,弘广通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叔子。”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父副,字仲先,器度淹通,风格清简。”

106腾踔,跳起、凌空。晋左思《吴都赋》:鼯猓然,腾飞超。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  靡竟,无竟头、无止境。

107蹈厉,形容舞时动作的威武,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孔颖达疏:“初舞之时,手足发扬,蹈地而猛厉。”《史记乐书》引此文,张守节正义:“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

108程式,特定的格式。《周书苏绰传》: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109囿心,思想和情志受到束缚。  括帖,泛指科举应试文章,也指明清时的八股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金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110挛手,因受牵制和束缚而不能任意施展。

111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喻指事情不费多大气力就能办到。芥,小草。  经术,犹经学。《史记·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经术,以达王道。唐张祜《投常州从兄中丞》:“史材谁是伍,经术世无双。”

112登龙,登龙门。君主专制时代称会试中式、致身荣显为登龙门。唐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于何车马日憧憧,李膺门馆争登龙。”宋苏辙《欧阳太师挽词》:“推诚多士,登龙盛一时。

113文艳,文章词藻华丽。《汉书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风终始。”《晋书陈寿传》:“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过之。”  份郁,同纷郁,多而盛。《梁书·元帝纪》:“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云烟纷郁,日月光华。”

114琳琅,精美的玉石,借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晋葛洪《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於毛墨之端。唐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文襟即玄圃,笔下成琳琅。”

115yóng)歧,盼望继踪。颙,仰慕、盼望;歧,同跂,足迹。

116名山,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借指著书立说。《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贞 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郭璞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清谭嗣同《夜成》:“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坌(bèn)集,聚集。唐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令既下,奋行之徒坌集。”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胡公去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少顷坌集。”

117夏课,唐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后泛指举业。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唐韩《夏课成感怀》:“凄凉身事夏课毕,落生涯秋风高。清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睹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

118让水,江油境内河流名,又名雍村河。

119天仓,江油境内山名,又名乾元山。

120牙签,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签牌,代指书籍。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饱蠹鱼。

121徽,琴徽,系琴弦的绳 。《汉书·扬雄传》:“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

122石经,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 (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宋仁宗嘉六年(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

123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124作,兴起。《易·系辞下》:“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东汉王充《论衡》:“周秦之际,诸子并作。”《孟子·公孙丑下》:“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125俎豆,俎和豆,古代用以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引申祭祀、奉祀或崇奉之意。

126涪雅,涪,指位于涪江流域的江油一带;雅,雅致、雅兴。

游匡山记

·唐棣华

天下之大势,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吾蜀据天下之西北,而龙州又据吾蜀之西北1。扶舆磅礴之气无所发泄2,往往结而为山,怪奇突兀3。怒则为颠岩4,喜则为秀壁,奔放则为乱峰,杂沓收束则为峻坂盘石5,崭然而矗立,其幽邃杳溟之境6,不为龙蛇窟宅与夫魑魅灵怪所凭7,疑必有高人畸士养晦读书其间8,遂与外人间隔者。

余承乏龙州学三载矣9,凡江油诸名山罔不游历,阴求所谓奇士高人,而卒不可得见。惟大匡山为唐贤李白读书处,与同时隐君子往来相唱和,然距今已千数百年矣。山之半,旧有太白祠,前太守蒋公爱其幽僻远嚣尘10,即祠旁建立书院。讲堂、学舍规模大具,复葺太白祠而新之,为游观之乐,兼得景仰前贤,甚盛事也。

癸巳夏11,与诸君谈匡山之胜,因携食具往游。凭轩四顾,岚翠入怀,招手遥空,烟霞在握。于是烹茶酌酒,胸次阔然,尘劳鞅掌12,不知消归于何有也。西望金光洞13,奇峰嶪嶻14,浓云如絮,吞吐15,尚有岩栖谷隐者流,烧丹炼汞求遐举耶16?东侧苍然弥望17,若隐若见者18,彰邑之城郭在是也19。上有太白洞20,幽深莫测,入者多见石芝、石笋……瑰奇诡异、可惊可喜之物。余以为名贤所止21,安知无奇书、古剑沉埋不泄,以待传人而时露光怪者?

相与嗟叹流连,方欲往探而苍烟明灭,自远而至。林鸟格22,野鼠出游,山钟动于林薄23,凛乎其不可复留矣。乃戒仆夫拨苍莽、循旧途,返乎故宅。

【题解】

选自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作者唐棣华,清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龙安府训导,生平事迹不详。

此为作者游匡山的一篇游记。先写川西北龙州(即今江油)山势殊胜及知府蒋德钧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读书的匡山创建书院以为缘起,再写与诸君子匡山之游所见之妙曼景致、奇幻感受、旷达襟怀和飘渺的遐想,是一篇了解当时匡山情景的难得的美文。

【注释】

1龙州,即龙安府,古称龙州。清代龙安府辖江油、彰明(江油、彰明为今之四川省江油市)、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石泉(今四川省北川县)四县,州治在平武,清末虽未正式迁徙,州官实际上驻江油(今江油市武都镇)。这里应是指江油。

2扶舆,亦作扶於、扶与,犹扶摇,盘旋升腾貌。汉王褒《九怀昭世》:“登羊角兮扶舆,浮云漠兮自娱。”唐韩愈《送廖道士序》:“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扶舆,磅礴而积。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盛大貌。晋陆机《挽歌》之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宋史乐志八》:坱圠无垠,磅礴罔测。

3突兀,亦作突杌、突,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李善注:“突杌,高貌。”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似灵龟之孤朴。

4颠岩,倾倒状的岩石。

5杂沓,亦作杂,纷杂繁多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唐杜甫《丽人行》:“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实要津。”  峻坂,亦作峻阪,陡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晋潘岳《金谷集作诗》:“迴谿縈曲阻,峻阪路威夷。”   

6幽邃,幽深。唐元稹《莺莺传》:“时愁幽邃,若不识,喜愠之容,亦形罕见。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其地虽幽邃,而来往过客以阻风,故多来访之。”  杳溟,渺茫极远之处。《文选郭璞〈江赋〉》:“凌波纵,电往杳溟。” 刘良注:“杳溟,远之处。

7魑魅,古谓能害人的山泽神怪,亦泛指鬼怪。《汉书·王莽传》:“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颜师古注:“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斮獝狂。薛综注:“魑魅,山泽之神。”唐卢纶《割飞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须藏怪须慑。

8畸士,犹畸人,独行拔俗之人。宋周密《〈癸辛杂识〉序》:“余卧病荒间,来者率野人畸士,放言善,醉谈笑语,靡所不有。”清王士《池北偶谈谈献一畸士》:“鼎革之际,不乏畸士。”  养晦,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王师,遵养时晦。”朱熹集传:“言其初有於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宋史邢恕传》:“公著荐於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

ZDIC.NET 汉 典 網

9承乏,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的谦词。《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杜预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晋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

10前太守蒋公,即龙安知府蒋德钧。

11癸巳,公元1893年。

12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或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南朝梁萧统《同泰僧正讲》:“何因动飞,暂使尘劳轻。前蜀李《渔父歌》之三:“终日醉,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宋秦观《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鞅掌,谓职事纷扰烦忙。《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毛传:“鞅掌,失容也。” 郑玄笺:“鞅犹何也,掌谓捧之也。负何捧持以趋走,言促遽也。”孔颖达疏:“传以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於此传也。故郑以鞅掌为事烦之实,故言鞅犹荷也。”《旧唐书·王播传》:“播长於吏术,虽案鞅掌,剖析如流,黠吏欺,无不彰败。

13金光洞,位于江油市含增镇境内乾元山上,洞开于乾元山中段绝壁之上,相传为太乙真人炼丹及哪吒太子参师学道处。

14嶪嶻yèjié),高峻。明唐顺之《游龙门》诗:“龙门嶪嶻拂云,鲸浪奔动地来。

15)忽,突然、快速。

16遐举,谓得道升仙。《明史·海瑞传》:“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瑞独上疏曰:‘陛下则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17弥望,满眼、充满视野。《汉书·元后传》:“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宋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近在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声乱浙江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

18见,通现。

19彰邑,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

20太白洞,《江油县志卷之三·山川志》:“太白洞,有二。一在大匡山顶,一在灯笼桥畔。岁旱取洞水祷雨屡应。”此指大匡山顶之太白洞。

21所止,所栖止驻足之地。

22格磔(zhé),鸟鸣声。唐钱起《江行无题》之二六:“祗知秦塞远,格磔鷓鴣啼。”宋曾巩《李节推亭子》诗:“时花笑婀娜,山鸟吟格磔。”

23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王逸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晋葛洪《抱朴子尚博》:“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仰而比之,则景星之佐三辰;俯而方之,则林薄之裨嵩岳也。”

李杜祠记

·吴朝品

太白绵州人。《舆地广记》曰1“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杜诗补遗》曰2“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3,客居蜀之彰明4,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康山5。太白读书于大康山6,宋人讳匡为康。又尝考之范传正《李公新墓碑》、魏颢《李翰林集序》,暨《新唐书》、《宣和书谱》、《杨升庵文集》7,或言广汉8,或称巴西9,是皆太白家绵之确证。太白生蜀之后,不复旋迫10。惜乎蜀中著作,不及绵州一语。工部于宝应元年至绵11,悦其风土,放怀歌咏,今存集中。

光绪壬午12,先子创筑治经书院13,仿宋人思贤堂故事14,建楼记扬子云、太白、工部诸人。尝谕不肖曰:“太白,乡先生也,工部观打鱼于东津15,绵之人宜并祀之。闻隆庆府及秦州天靖山俱有李杜祠16,汝他日作之,则续吾志矣。”己亥仲冬17,谒先妣墓归,徘徊芙蓉溪上18。度地七亩,感念庭帏19,泫然沐目。时李外舅督粮江西,亦寄金以助。遂鸠工庀材,经始于庚子三月20,迄九月而工竣。惟俭惟朴,不雕不镂,用钱三千六百缗21。人但知李杜为诗人而已矣,而不知其行之高、识之卓也。太白拔郭汾阳于卒伍之中22,工部许身稷契23,拳拳忠爱。陆像山语录24“太白、工部、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洵非臆说。若夫文章光焰,二公同为诗坛不祧之主25,岂容喙哉26?祠凡三楹,为位以祀。

临溪数千武东津遗址在焉27。凿池引流葺屋于其上,额曰“寻棕间鱼之舫”。放翁诗云:“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28,盖取其意。旁之春酣亭,修复旧制。庭庑庖29,巨细完备。周以缭垣30,岫此岭者31,若飞若动,踊跃于窗栏间。涪江胜迹,遐而复显。

祠成,距先子之殁,已九载矣。加以伯兄下世,雁行折翼,何痛如之!谫劣如不肖32,敢谓能继父志?惟是敬恭桑梓33,追维往训34。竭蹶经营35,忽焉二纪36。因述遗命,并记祠之缘起如此。

州人吴朝品撰文,盐亭冯诗书丹37,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九月朔立石38

【题解】

录自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李杜祠碑刻。作者吴朝品(1858-1909),字立卿,清绵州拔贡,铨授四川中江县教谕、陕西候补知县,著有《涪雅堂诗草》。

此为作者出私资创建李杜祠后作的一篇碑记。文章先叙李、杜与绵州的关系,阐明李、杜并祀之因由。次记遵先父遗训建李杜祠,并于祠旁建“寻棕间鱼之舫”及“春酣亭”的经过,盛赞李、杜二公“行之高、识之卓”,誉之为“诗坛不祧之主”。最后总括全文,强调建祠之缘由。

【注释】

1《舆地广记》,宋欧阳,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全书共三十八卷,记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开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2《杜诗补遗》,宋人杜田编著。

3厥,其。

4彰明,今四川江油市。

5大小康山,即大小匡山,因宋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而改读康山。

6大康山,即大匡山,又名大康山、盖天山、戴天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境内。

7《宣和书谱》,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全书二十卷,著录宣和时御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计197人的1344件作品,按帝王及书体分类设卷 。每种书体前有叙论,述及其渊源和发展,依次为书法家小传、评论,最后列御府所藏作品目录。资料丰富,体例完善,评论精当。

8广汉,广汉郡,汉置,治今四川广汉市。唐无广汉郡,今四川江油市原彰明县地汉代属广汉郡。此以古称代彰明,实则今之江油。

9巴西,巴西郡。唐之巴西,汉之广汉也。

10不复旋迫,意谓不再辗转迁徙。

11工部,指杜甫。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12光绪壬午,公元1882年。

13先子,称已故的父亲。《孟子·公孙丑上》:“曾西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义:“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宋梅尧臣《酒病自责呈马施二公》:“我无文章留,何可事杯。况承先子戒,宜不着口尝。”  治经书院,作者吴朝品之父吴敏斋(曾官黔江教谕)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私资于绵州城南创建。

14思贤堂,据《一统志》:“思贤堂,在绵州治东,内绘扬雄、杜甫、李白、樊绍述、苏易简、欧阳修、司马光、苏拭、唐庚九贤之像以祀之。”  故事,过去的事、曾经的事。

15东津,绵州古渡名。唐杜甫曾在这里作《观打鱼歌》:“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16隆庆府,今四川剑阁县治。  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17己亥,公元1899年。

18芙蓉溪,绵州古溪名,因两岸遍植芙蓉而得名。

19庭帏,指父母居住处。唐孟浩然《送王五昆季省觐》:“公子恋庭,劳歌涉海沂。

20庚子,公元1900年。

21缗(mín),古代铜钱的计量单位,一串钱称为一缗,一般一千文为一串。

22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唐代著名军事家,封汾阳郡王,故称郭汾阳。

23稷契,唐虞时代贤臣稷和契的并称。汉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嗟英俊兮未为双。”汉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稷契之,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24陆九渊 (1139-1192) ,字子静,号象山,南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心学”的创始人,著有《象山全集》。

25不祧(tiāo),古代帝王的宗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宋史·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承大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26喙,这里是置喙的意思。

27武,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后泛指脚步。《国语》:“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28为陆游《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诗中句。

29庭,厅堂;庑,堂下周围的廊屋;庖,厨房;bì),浴室。

30缭(liáo)垣,围墙。汉张衡《西京赋》:联,四百里。宋钱易《南部新书》己:华清宫,毁废已久,今所存者唯垣耳。

31岫,山穴、峰峦,这里意谓山云、山雾。

32谫劣,浅薄低劣,作者自谦之词。明张居正《考满谢恩命疏》:“窃念臣,学术迂疏,行能谫劣。

33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34追维,亦作追惟,追忆、回想。《隶释·汉殽阬君神祠碑》:“追惟伯禹遏治之利,乃浚治殽阬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七:“追惟英华之言,欲取所遗香之。

35竭蹶,尽力。明张煌言《与某书》:“苟有利於国家,有益於桑梓,无弗竭蹶以告当事。”

36纪,十二年为一纪。

37冯诗(1856-1913),字吟舫,清末四川西充人,后入盐亭籍,曾任绵州教谕。戊戌变法后被聘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监学,后又参与筹建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工书法,尤善隶书。

38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归来阁记

当代·杨明照

蜀山高,蜀水清,蜀中无处不地灵。江油,其一也。盛唐诗仙李白含章于斯1,秀发于斯2,惊才壮举,挺拔为俊,领袖风骚者千有余岁,抑亦江汉炳灵乎3?蔡肇祺先生台北耆宿4,学林宗师,尊崇祖国文化,仰慕李白风范,已多历年所。值兹运近交泰5,利涉大川6,乃慨然捐资修缮纪念馆暨新建归来阁,以寄其爱国热忱,思古幽情,诚盛举也。海峡两岸,同系炎黄子孙,同属华夏土宇,相间者盈盈一水耳。鸡狗之声虽不相闻,而缦缦卿云7,团团明月,固彼此与共旧矣。今纪念馆焕然一新,归来阁屹然耸峙,各标胜美,交相辉映,宛如壁合珠联。曰归曰归,其来其来,大好河山之必趋一统,此其嚆矢也夫8!

庚午仲冬吉日9,大足杨明照撰于四川大学寓楼学不已斋,时年八十有二。

【题解】

录自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碑刻。作者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四川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学者,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等职。著有《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抱朴子外篇校笺》等。

台湾学者、诗人蔡肇祺先生先生捐资于江油李白纪念馆内建归来阁,此为归来阁落成后杨明照先生作的一篇碑记。文章由江油之地灵人杰契入,颂李白之“惊才壮举,挺拔为俊,领袖风骚者千有余岁”,赞蔡先生“尊崇祖国文化,仰慕李白风范”、“寄其爱国热忱,思古幽情”之“盛举”,而归于海峡两岸“缦缦卿云,团团明月,固彼此与共旧矣”、“大好河山之必趋一统”之良好愿望与热诚期盼。

【注释】

1含章,包含美质。《易·坤》:“六三,含章可贞。”孔颖达疏:“章,美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含章素质,冰渊清。唐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进於礼司,奋藻含章。”宋司马光《体要疏》:“夫岂皆习见成俗以为当然,其亦有含章怀宝,待唱而发者也。”

2秀发,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晋陆机《辨亡论》上:“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今圣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

3江汉炳灵,江汉,长江和汉水,特指古巴蜀之地,今四川省境内。唐杜甫《枯棕》诗:“嗟我江汉人,生成复何有?”仇兆鳌注:“江汉,指巴蜀。”炳灵,焕发灵气。《文选左思〈蜀都赋〉》:“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吕向注:“炳,明也;载,犹生也。谓江汉明灵,故代生贤哲。”

4蔡肇祺,台湾学者、诗人,捐资建此归来阁。  耆宿,亦作耆夙,年高有德者之称。《后汉书·樊传》:“耆宿大贤,多见废弃。”晋葛洪《抱朴子·酒诫》:“臣子失礼於君亲之前,幼贱悖慢於耆宿之坐。”

5交泰,《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 汉王符《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

6利涉大川,语出《易经》。《易经》中多次出现此语,意为顺利渡过江河,引伸为能渡过难关,前景十分吉利。

7缦缦卿云,语出《尚书大传》卷一下:“卿云烂兮,糺縵縵兮。”郑玄注:“教化广远,或以为云出岫回薄而难名状也。”缦缦,纡缓回旋貌;卿云,即庆云,一种古人视为祥瑞的彩云。

8嚆(hāo)矢,响箭,犹言先声,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成玄英疏:“嚆,箭有吼猛声也。唐陈越石《太甲论》:“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其终也未尝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为嚆矢也。《孟子》曰:‘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有旨哉!”

9庚午,公元1990年。

临江仙馆记

当代·张  

李白纪念馆开馆之翌年五月,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莅江视察。慕谪仙之高名,睹馆堂之新构。相对清流,顿发诗思,返蓉后即惠题一额曰临江仙馆。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以建设精神文明为倡导,慨然承担,捐资独建。既筑馆阁,复增亭榭。远吞山光,平江濑1,胜似山阴之兰亭2。群贤毕至,高朋雅集,俱赞长钢之盛举。馆成,总占地三八四平方米。一九八五年二月竣工。是为记。

【题解】  

录自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碑刻。作者张泽1921-2006),字载溪,四川江油人,李白纪念馆工作人员,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江油李白纪念馆于1982年开馆,次年张爱萍将军莅临江油视察,惠题“临江仙馆”一额,遂由长城特殊钢公司捐资建造。馆阁亭榭落成之后,作者写此碑文记其缘由与始末。

【注释】

1江濑,江滩上的急流。南朝宋谢庄《月赋》:“菊散芳於山椒,流哀於江宋苏轼《和张昌言喜雨》:“禁林夜直鸣江,清洛朝回起纹。

2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兰亭,亭名,在浙江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

陇西院记

当代·丁稚鸿

陇西院1,乃李白故居,位于岷山山脉阳坡之天宝山麓2。岷山雄奇,逶迤北来,至天宝而结穴3;涪盘交汇4,奔腾南去,夹平芜以成气5。紫、柏之瑞气时绕庭前6,匡、圌之秀色常盈襟袖7。山川钟灵,风光如画,独太白得其精华也。山名天宝,乃纪元之年8;院号陇西9,实祖籍之谓10。李白所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是也11。自远祖流外域,黄沙埋碧草;到父客思故国12,好雨润青莲。母梦长庚入怀而生太白,子怀大鹏之志而走四方。风雨暗关山,造化妒才;翰墨惊神鬼,桑梓承恩13

先生一去,宅留故里。浮图居之以成寺宇14,香烟崇祀而尊先贤。然自宋以降,累遭劫难。今存旧殿,乃乾隆五十三年再建;新葺华堂,为千禧之年重构15

乘西部开发之东风,志士解囊;趁北地竞吹之春讯,仁人献力。振兴江油经济,旅游开道;培养后继人才,文化当先。此重建李白故居之初衷也。

是为记。

【题解】  

选自《闻涛阁集》。作者丁稚鸿,生于1939年,原名国璧,又名枫,四川广元昭化县白家乡(今属青川县)人,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江油李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曾任李白纪念馆副馆长(主持工作),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四川省李白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理事,青莲诗社社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新加坡新风诗协会名誉会长。著有《听雨轩诗联集》、《千古一诗人——历代名人咏李白》、《清水出芙蓉——李白律绝选》等。

此为李白故居陇西院新葺之后,作者代江油市人大常委会草拟的一篇碑记。文章记陇西院山川之殊胜,释陇西院得名之缘由,叙太白家世之渊源,赞太白才智之瑰奇,且略记陇西院之兴废沿革,重在强调当今重建之初衷及意义。文笔简洁,骈句工致,读来韵味盎然。

【注释】

1陇西院,为李白故居遗址。宋淳化五年(994年)杨遂《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载:“先生旧宅在清廉乡,后往戴天山读书。今旧宅已为浮屠者居之。”宋元符二年(1099年)杨天惠《彰明遗事》记载:“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而清廉乡故居遗地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有妹月圆,前嫁邑子,留不去,以故葬邑下,墓在今陇西院旁百步外,或传院乃其所舍云。”

2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七百多公里,是四川境内的主要山脉  天宝山,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六·山川》:“在县(指原彰明县城,今江油市彰明镇——注者)西南十五里(今江油市青莲镇东一公里处——注者),乃太华别麓,有李白遗址,下即陇西院。”  

3结穴,旧时堪舆家谓地脉顿停处地形洼突,为地气所藏结,故称之为结穴。 清蒋平阶《秘传水龙经·自然水法歌》:“湖荡之处多有结穴,如波心荡月,如雁落平沙,又如海鸥点水,审而穴之,无不发福。”

4涪盘,涪江和盘江。涪江,四川境内的河流,系嘉陵江的支流,也是李白故里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于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盘江,又名潜江、湔水、通口河,涪江江油市境内河段汇入的最大支流,流经李白故里青莲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伐子岭,流经北川县进入江油境内,再经含增乡、香水乡、西屏乡、青莲镇和九岭镇汇入涪江。

5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穷阴匝海,平芜带天。”唐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诗:“秋来缘树缘墙,怕共平芜一例荒。

6紫、柏,紫山和柏山。紫山又名紫云山,位于李白故里四川江油青莲镇东南,唐代曾为道教名山,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柏山为与紫山相对的一座山峦。

7匡、,指李白读书的大、小匡山和窦山。山位于江油市区东北十五公里处,为历史悠久,融佛、道文化为一体的川西北名山。

8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42-756年)。

9陇西,秦置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

10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唐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11李白《赠张相镐二首》诗中句。

12父客,李白父名客。

13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14浮图,也作浮屠或佛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5千禧之年,指公元2000年。

李月圆墓碑记

当代·丁稚鸿

李月圆,李白胞妹也,乃女中佳秀、闺中楷模,千秋炳焕、百代留芳之传奇人物也。据云:此女降生,正逢中秋,皓月横空,故名月圆。少而聪,长而慧。及笄字人1,留而未去;奉亲终老,代兄敬孝。故有兄白为其筑绣楼于青莲场北(即今“粉竹搂”)之说。既逝,归葬故居之左。倚天宝灵穴,对盘江俊涛;望青山万里,证历史千秋。碧草夭桃,相依怜爱。自唐以降,崇祀不绝,岂非得太白之泽荫乎2!故前人有云:“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3”斯至切之言也。

今逢太白谪世千三百载,世纪开元,万象更新。碑林初建,墓地拓宽。植梓楠佳卉于墓区,刻时贤书画于茔域4。光桑梓门楣,迎天下嘉宾。此亦不忘前贤而永昭后人也!

辛巳季春,太白故里丁枫(稚鸿)谨识。

【题解】  

选自《闻涛阁集》。作者简介见《陇西院记》题解。

此为作者为李白胞妹月圆之墓作的一篇碑记。月圆虽不见于正史和唐人资料,但北宋杨天惠《彰明遗事》和清代《彰明县志》有所记载,李白故里父老乡亲世世代代也有所传闻,而保存至今的墓地则是实实在在的史迹。碑记简略地记载了文献资料和口碑传说有关月圆的事迹,盛赞其为“女中佳秀、闺中楷模”,并叙明“碑林初建,墓地拓宽”之缘由,强调“不忘前贤而永昭后人”之主旨。

【注释】

1笄(jī),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后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字人,许配于人。

2泽荫,荫庇之遗泽。

3此为陇西院山门旧存石刻楹联。

4茔域,墓地。《周礼·春官·肆师》:“掌兆中庙中之禁令。”汉郑玄注:“兆坛,域。”《后汉书·栾巴传》:“大行皇帝晏驾有日,卜择陵园,务从省约,域所极,裁二十顷。

太白楼记

当代·丁稚鸿

   涪水东环1,盘江西抱2,天造地设,如鹏张两翼,李白降生焉!李白字太白,诗国中之王者,其诗文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纪念乡闾名贤,彪炳李白精神3,清乾隆二十一年,特建太白楼于其故里。然风雨无常,名楼已毁。二十一世纪初叶,江油市委、市人民政府于李白故居青莲陇西院左之天宝山中,树碑碣,建诗林,精选太白之诗,集海内外名家墨迹镌刻其上,重构太白楼于山顶。

斯楼也,踞苍龙4,倚太华5,俯绣野,出层霄。拾级而上,则心神高迈,逸兴遄飞。拂袖动寒星,可揽霄汉日月;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神仙6。倚栏骋目,诸景在望:赏紫柏烟霞7,眺匡岫贤踪8,观漫坡晚渡9,听罗汉禅钟10。粉竹琴韵11,拨动古今红颜心曲;磨针奇石12,砥砺世代青春锋芒。大道通龙门13,曾经百代题柱客14;宏图起梓里,要育千秋鹏奋人。临高抒怀,效青莲之雅韵;登楼把盏,邀供奉以同欢15。人或问之曰:“先生之思,奔放不羁,绝尘俗而同天马,是为谪仙;先生之笔,横绝千古,摇五岳而凌沧州16,是为诗仙;先生之足,萍踪浪迹,踏九州而戏沧波,是为游仙;先生之量,气吞湖海,捉明月而赴采石17,是为酒仙。谪仙、诗仙、游仙、酒仙,此四者孰为第一?”太白曰:“谪仙,天神也,神乎其神,不食人间烟火,此世人之所赞誉,非吾所能及也!诗仙,兴寄天地,心悬日月,情关社稷,笔吐朝霞,此吾所以情钟也!游仙,访道探幽,寄情山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吾所以‘一生好入名山游’也!酒仙,无赖之物耳!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乎18?世人皆知吾豪吟纵酒,而不知酒中所含忧国之思,悲哉!

噫!先生辞家万里,萍飘四海,凡畅饮处,皆有酒楼在焉!今闻先生之言,吾故知桑梓之太白楼与他乡之太白酒楼异矣!

今碑林既成,名楼再起。邀五洲胜友聚江油,迎四海嘉朋会诗城。开拓奋进,凭工业以兴市;继往开来,借旅游而富民。建美好之家园,创和谐之社会,乃吾辈义不容辞之责任也。

是为记!

【题解】  

选自《闻涛阁集》。作者简介见《陇西院记》题解。

此为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天宝山麓新建太白楼落成之后,作者为江油市人民政府代拟的一篇碑记。文章记山川胜概,赞太白勋业,书建楼缘起,尤借虚拟的“人或问之”及李白的答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气质和怀抱,最后强调“碑林既成,名楼再起”对于“建美好之家园,创和谐之社会”的重大意义。

【注释】

1涪水,即涪江,四川境内的河流,系嘉陵江的支流,也是李白故里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于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

2盘江,又名潜江、湔水、通口河,涪江江油市境内河段汇入的最大支流,流经李白故里青莲镇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伐子岭,流经北川县进入江油境内,再经含增乡、香水乡、西屏乡、青莲镇和九岭镇汇入涪江。

3彪炳,辉耀、照耀。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之四:“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王池。”

4苍龙,传说中的青龙,自古传为祥瑞之物。《楚辞·九辩》:“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

5太华,即太华山,在今江油市青莲镇东南。

6李白《题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人。”

7紫柏,紫山和柏山。

8匡岫,指匡山。

9漫坡渡,李白故里青莲镇古渡口。

10罗汉,指罗汉洞,位于青莲镇东四公里处,传为先秦黄奉先修道处,现为佛教寺庙罗汉洞寺,近又更名为天宝寺。

11粉竹,指粉竹楼,传为李白胞妹月圆居处,位于今江油市青莲镇东。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三·古迹》:“县(指原彰明县城,今江油市彰明镇——注者)西南十五里青莲场侧,李白为妹月圆造,遗址尚存。土人增葺,中奉太白、月圆木主。”

12祝穆《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3龙门,泛指都门、国门。唐王勃《秋夜长》诗:“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元傅若金《正月十七日丽正门观迎接口号》:“龙门仗簇青云起,鹤禁香通紫气来。”

14题柱客,指矢志求取功名荣显的士人。唐杜甫《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之一:“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15供奉,翰林供奉,指李白。

16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17传说李白醉后入水捉月,溺死于采石江中。

1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句。